文章目录:
1、老一辈人曾用过的老式物件,见过四个正常,都能认得证明你老了2、香港故事|香港警队国产新枪“上岗记”3、扒一扒,关于微波炉的趣事和背后的原理……
老一辈人曾用过的老式物件,见过四个正常,都能认得证明你老了
过去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有很多老物件老农具,曾经的传统老物件,都能认全那你就厉害了,也说明你老了!
1、这个物件叫啥了我想不起来,我只记得它是用在稻谷场上的老物件老农具了。给稻谷脱粒的工具.....
2、葫芦瓢 70年代农村几乎家家都种,用它做水瓢很好用,现在很少见了。这种用瓢葫芦做成的水瓢,我奶奶家还有这个瓢,瓢用了快30年了。“依葫芦画瓢”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3、供销社里面的商品都是国货,都是真货!售货员也是真货铁饭碗!
4、刷把 刷把是农村用来刷锅的工具。它是竹子做成细丝扎成的,很多农村人都是自己动手做。那时候是真的纯天然还环保。现在很少见得到了。
5、这个老物件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呢,
6、扇车 在以前扇车比较常用的农具,扇车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以及调节门等构成,是用来除去粮食农作物里面灰尘、杂草、瘪粒等杂质的。
7、哈趴 这个见过的人不多,哈趴它是农村人用来捕鱼捕虾的工具,一般在小溪或者河水比较细小的小河里使用。
8、木耙子 在农村也是比较常使用的农具之一,木耙子像不像猪八戒用的耙子,这个工具一般多用在稻谷场用来拢草的或者可以用来翻晒稻谷的工具。
9、石碾,又叫石轱辘。是七八十年代农村用来磨包谷等谷物的工具。那时候还没有磨米坊,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用到石碾,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老石碾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现在农村也很少见得到石碾了,成了那一个时代的记忆。村里老人说,还是过去碾的粮食好吃....
10、玉米冲子是脱玉米粒的。冲开一排就可以很轻松地用手掌把玉米粒搓下来了。也可以剥皮的。把带樱的头往钉子上一划,剥皮很轻松,不用累得手尖疼。现在还在用
11、蓑衣斗笠 在六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生活中,没有现在的雨衣或者雨伞一类的遮雨的工具,所以那时候人们都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来遮风挡雨。特别是赶到农村人农忙的时候,就会穿着这样的一身的蓑衣斗笠下地干农活。一个时代的缩影,如今蓑衣斗笠已经消失不见了。
12、线刨子 线刨子,是做门窗对口用的工具,刨边用的。这个是木匠师傅的工具,以前老手艺人木匠可是做上宾,以前的家具,床,桌子凳子都是找木匠师傅做出了的。
13、饸饹床 饸饹床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农村使用的压制饸烙的机器。压饸烙面,压制米粉用的工具。使用时将饸饹床子置于锅上,把活好的面放在床壶内,用力压长杠,利用杠杆的作用,压出来的面条直接漏入锅中了。
14、打绳机,打麻绳用的工具,之前要打好绳坯子也就是初加工,然后用3股并一起加工成麻绳。
15、有线广播我们这边小时候家家有,土话都喊话匣子。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当时太小,其它的不记得了。70/8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小广播,我家的就挂在堂屋门口。 当年的广播确实给我们农村人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食粮。满满的回忆,都是儿时常见的物件。当年我们上小学时,都是踏着东方红开始曲的有线广播的歌声去上学的。现在一回想起来,仍然倍感亲切。那时候的广播是一根线的,家里要配根地线,就响了。我小時候端水洗澡一不小心碰到了地线,我的妈,连盆带人一起摔倒了在家天井里,好险呢!
16、铡草刀也叫铡刀,把庄稼秸秆、长草切(铡)碎喂养牲口或积肥。70年代前用的。
17、盖帘子,盖帘是用高梁秸杆一针一线连起来的。我们家现在还用着,主要包水饺放水饺,放馒头的。
18、蒋子 在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比较重要的一种农业用具,它是用来播种的工具,最早的时候是人拉着蒋子,后来就用牲畜拉蒋子。现在这样的蒋子已经被播种机取代了,进入了博物馆了。
19、绳钩 在农村的作用非常多,第一种就是用来当挂钩的作用,以前的农村都是土墙所以墙上挂不住东西,就会把绳子挂在房梁上然后一头系上绳钩,绳钩另外一头挂东西。第二个作用就是可以用绳钩捆柴火那绝对好用。
20、麦笸 在农村主要是用来收割麦子的工具,偶尔也会用来打草。麦笸一次可以收割1.5米左右区域,所以用麦笸收割的效率提升了很多。
21、手镰 是农村人用手镰收割麦穗或者高粱穗、谷穗的工具。把它绑在手肚子上,抓住高粱穗,手往上一提,高粱穗就到手了。
22、如此很有年代感的铜制老物件,已经锈迹斑斑了,友友们,还记得这个物件是干啥用的吗?
香港故事|香港警队国产新枪“上岗记”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香港11月17日电 题:香港警队国产新枪“上岗记”
奚天麒
从枪房取出枪械装备,走入上弹及退弹区域,进行枪械性能检查……香港港岛总区机动部队第二小队署理警署警长李毅群手里握的,是一把国产9毫米CF98-A式半自动手枪。
今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警务处举行发布会公布更换手枪计划。警方表示,经过多轮严格甄选及审批后,挑选并采购两款国产9毫米手枪,以供给前线军装部门和刑事单位人员使用。此前,香港警队军装警员使用美制史密斯-韦森军警十型左轮手枪已有超过40年历史。
加入警队超过18年,李毅群曾长期佩戴使用史密斯-韦森军警十型左轮手枪,如今见证新枪“上岗”,感慨良多。“我和很多同事一样对新手枪充满着期待,它让我走在前线的步伐更稳,底气更足。”站着接受采访的李毅群挺了挺腰杆,兴奋地说,这是自己经历的“历史性时刻”。
“换枪计划”酝酿多年
香港警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首批史密斯-韦森军警十型左轮手枪,在不少香港电影中都能见到这种手枪的身影。此前,警队还曾使用英制和美制柯尔特警探特装型转轮手枪。
考虑到这款老式左轮手枪已停止供应,零件供给及保养维修也存在问题,香港警方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酝酿“换枪计划”。
参与“换枪计划”的香港警务处支援部警司高卓恒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香港警察的配枪是警务人员维持治安、保障市民生命财产的重要装备之一,所以警方会定期检视有关装备,确保其性能优良且具备装备供应和维修的可持续性。
“购入和更换所需装备是常有的事情,为配合警队行动所需,警队购置新款半自动手枪来逐步取代现在一般人员使用的手枪。”他介绍说。
据了解,在采购新半自动手枪的过程中,香港警察全面比较及考虑了不同地方供货商提供的手枪,按政府既定的采购程序购买相关装备。新半自动手枪的安全性、操作速度和稳定性都能满足警队的实际执勤需求,这是警队最终决定使用的关键因素。
更换手枪需要对警务人员进行新枪培训。高卓恒介绍,首批接受训练的单位包括冲锋队、机动部队、快速应变部队及总部刑事部人员,而其他人员也都会分阶段陆续接受训练。首批完成训练的人员已于7月25日开始配备新半自动手枪执勤。
李毅群是第一批完成新枪培训的前线警务人员,和其他在职人员一样参加为期3天共24小时的训练课程。此前,李毅群曾前往广东省的警察部队进行交流,早在2021年就对国产装备的水平有所体会。
这款新换的国产CF98-A式半自动手枪,是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国产92式手枪基础上自主研发,外观经历了革命性改进,曾参加巴黎国际军警保安器材展。
9月12日,香港港岛总区机动部队第二小队署理警署警长李毅群在北角警署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新枪提升装备实力
经过新枪培训后,李毅群仔细琢磨两种装备的差异并和队友分享感受。他说,两种手枪无论是在机械的运作还是在形状上都大有不同,而新手枪在设计方面更契合亚洲人的手型。
“所以,在使用新手枪去进行一些技战术的运用时,我们会更加得心应手。”李毅群说。
他举例说,新半自动手枪有多项平衡及稳定设计,能有效抑制射击过程中产生的后坐力,提升整体射击的准确性和可控性。“我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在实战或日常工作中使用好这款新手枪。”
高卓恒拿起新半自动手枪的模型向记者展示,新枪上设有手动安全掣,能够让警务人员主动将手枪设置于安全模式,降低意外走火的风险,大大提升日常携带和使用的安全性。
“相比过去的转轮手枪,新半自动手枪在补充子弹方面速度更快。更换弹匣简单快捷,能够于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提升警务人员的枪械戒备能力。”高卓恒强调,所有警务人员必须成功通过相关枪械课程考核,才可配备和使用新枪执勤。
据介绍,为有效监管人员使用新枪,香港警察在今年4月展开督导人员训练课程,重点讲解新手枪上弹及退弹程序,培训对象包括警长或以上级别人员。
9月12日,配备国产新枪的警员在香港街头巡逻。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国产新枪“用得自信”
香港“枪迷”李志强得知香港警队将逐步更换国产手枪时,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和一众爱枪的朋友分享。他说,自己的心情和两年前在电视直播上看到香港警察学院首次全面以中式步操进行结业会操时一样振奋。
“中国已经具备完善的枪械研发和生产能力,国产枪械的质量与性能已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他评价称。
有警察教官表示,世界其他地方警队普遍使用半自动手枪,这是大势所趋,而该款国产手枪品质优良、价钱合理、补给和维修支持有保障,更换国产手枪是合理之选。
此次更换手枪已不是香港警队首次采购国产装备。据媒体报道,2022年5月,警队从内地购买了6辆国产“剑齿虎”警用装甲车作为第四代警用装甲车,并于当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在湾仔警察总部,记者看到香港警察有这样一个醒目的目标:警队一直致力于争取社会支持并维持市民的信心,使香港继续保持安全及稳定。
“新枪用得自信,旧枪就可以‘下岗’啦!”李毅群接受完采访,检查完所有装备,整理好制服,和往常一样走上街头巡逻。
扒一扒,关于微波炉的趣事和背后的原理……
撰文 | Mirror
每天中午,带饭的打工人们就开始聚在微波炉前热饭。
在等待时间里,小编想到了一系列有关微波炉的问题:
微波炉这么方便的东西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为什么会里面先热?
微波炉为什么不能加热金属?
两颗葡萄在微波炉里为什么会擦出火花?
怎么还没轮到我?
于是就有了这期文章。
源于意外发现
上世纪早期的某天,美国工程师珀西·斯宾塞(Percy Spencer)在研究他的军用雷达装置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莫名其妙地融化了。这激起了斯宾塞的兴趣,排除其他因素后,他想到这可能是雷达在“捣蛋”,于是和几个同事开始拿军用设备,搞起了烹饪实验。
上世纪用微波加热食物的漫画| 图源:Wikipedia
最先献身微波加热实验的食物是玉米粒,它们成了世界上第一份微波爆米花。
大概是觉得这效果还不够酷炫,斯宾塞等人又将鸡蛋放进一个水壶,然后把发射电磁波的磁控管塞了进去。结果鸡蛋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变身“炸弹”,溅了当时正盯着它看的参与者一脸。
鸡蛋:不能只有我为科学献身 | 图源:programmer sought
后来斯宾塞专门设计了一个金属箱,把磁控管安在里面,让电磁场更加集中可控,也不会泄露出去,这就是最早的微波炉原型。
雷达附近的热效应并不是斯宾塞最先注意到的,但他是最先对此探究下去,并发现它的应用价值的。
早期的微波炉 | 图源:Wikipedia
然而,和计算机一样,最早的商用微波炉非常笨重,大约1.8米高、340千克重,价格在那个年代就高达几千美元。直到1967年,微波炉的尺寸和价格才变得相对亲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
由内而外加热?
和烤箱不同的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经常外面还是凉的,里面却先热了,微波就算是能穿透食物,也应该里里外外一起热,为什么会内部优先?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摸清微波本身的性质。
虽然名叫“微波”,但在电磁波谱里它的波长比可见光和红外线都长(1毫米~1米),短于无线电波。微波炉使用的电磁波波长大约为12厘米,频率2.45GHz。
电磁波谱 |图源:维基百科
无论是炉灶还是烤箱,本质上都是利用电磁波(红外线为主)加热食物,更靠近热源的食物表面先吸收热量,然后向内传递。而微波炉发出的微波能够直接作用于食物内部的某些分子。
现代微波炉的基本结构 | 图源:BusinessInsider
当然,食物内外都会受到微波作用,只不过,不是所有分子都会积极响应,主要还是靠水分子这类能被极化的“积极分子”打配合。水分子整体不带电,但它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是一种极性分子。
水分子结构示意图
在微波炉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中,水分子就像个小磁铁开始“跳摇摆舞”,配合着电磁场的步调变换旋转方向,振动频率向微波频率趋近,高达24.5亿次/秒。周围其他分子在水分子的带动下也开始振动。而物质中的分子运动越剧烈,表现出来的温度也越高。
水分子随电磁场变化周期振动示意图|图源:engineerguy
水分子这么积极,食物含水量高的部分自然热得更快。很多食物外干内湿,或者表层水分流失得多,才会内部先热,再向外传导。如果成分均一,内外就会差不多热。
由于微波加热依靠的是分子振动,在冷冻食品中,水分子的振动受到了限制,加热效率就没那么高了。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2.45GHz这个特定频率的微波呢?
实际上家用WiFi也在这个频段,它属于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对工业、科学和医学领域开放使用的频段,避开了通信等领域所使用的频段。另外,微波炉采用这个频率还综合考虑到了加热效率和成本的问题。
微波炉为何不能热金属?
打开微波炉说明书,上面一定会有不能加热金属的警示。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微波炉里本来就有金属结构,最明显的就是微波炉门上的金属网。
微波炉的外壳本质上就是个金属笼子,相当于一个法拉第笼,能够把电磁波困在里面。
法拉第笼能够屏蔽电磁场 |图源:Wikipedia
微波在炉内四处反射,但无法逃脱。这样微波的能量便可以集中起来,让食物吸收。
虽然微波炉不是个完美的法拉第笼,但一款合格的微波炉泄露出去的微波强度远不及阳光的辐射强度,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被微波“煮熟”。
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金属会把你的微波炉变成一个灾难现场。
金属内部有许多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它们在变化的电磁场中会重新分布。当电势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像夏天的积雨云那样,产生闪电。
微波炉中的铝箔纸(上)和叉子(下)产生电火花,请勿模仿!| 图源:programmersought
薄而褶皱的铝箔纸和尖锐分叉的叉子都属于高危物品,它们的犄角旮旯处容易堆积电荷,形成电势差,产生电弧,甚至能将金属材料和微波炉损毁。
两颗葡萄“擦出”激烈火花
金属在微波炉中冒火花不算意外,不可思议的是,两颗葡萄在微波炉里也会“擦出”火花,甚至比金属更剧烈(危险,请勿模仿)。只用一颗葡萄,或者换成其他浆果都不行。
微波炉中的两颗葡萄激起火花 | 图源:Khattak, H. K., Bianucci, P. and Slepkov, A. D. (2019)
这一现象在早些年前就受到了热议,但没有人给出合理解释,直到去年,一个科研团队才解开了这个谜团。
让葡萄擦出火花的是一种叫做米氏共振(Mie resonance)的现象。米氏共振,又称结构共振(morphology-dependentresonance),指的是某些特定形状、材质的物体尺寸与电磁波波长相近时,产生的相互作用。
前面我们提到微波炉的微波波长大约为12厘米,这里指的是它在空气中的波长。
在不同介质中,微波的波长和折射率都不同,它在葡萄果肉(主要是水)中的波长只有原来的1/10,即1.2厘米左右,这个长度恰好与一颗葡萄的直径接近,符合米氏共振的条件,微波被困在葡萄内部不断反射,形成震荡的电磁场。
微波炉中两颗葡萄的热量分布 |图源:Khattak, H. K., Bianucci, P. and Slepkov, A. D. (2019)
此时如果两颗葡萄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它们内部的电磁场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接触点的电磁场强度大幅增加,最后将葡萄中的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钾离子)电离,激发出等离子体,空气也会被击穿,形成电火花。
研究者在实验时,把两颗葡萄换成大小差不多的水凝胶珠也达到了相同的效果。他们还想到了将这一原理运用在更精细的光刻技术中。
只是在成功的实验背后,恐怕已经有不少微波炉君壮烈牺牲……
微波炉:我为你们付出了太多(非该实验现场)
请勿尝试!请勿尝试!请勿尝试!
就算你不在乎牺牲微波炉,剧烈的电火花和爆炸也很可能伤到人,或引起火灾。所以无论是金属,还是葡萄,如果你没有实验人员的专业防护措施,都千万别贸然尝试。
此外,普通塑料包装和普通保鲜膜也不宜放进微波炉里加热,因为这些塑料会被热化,污染食物。
塑料中,只有明确标识可放进微波炉的耐高温材料(如PP塑料)才能用微波炉加热。
还有鸡蛋、包装封闭的食品等密封系统也不宜放进微波炉,不信的,请回头看斯宾塞同事怨念的眼神。
只要不作死,微波炉其实还是相当安全高效的厨具和实验道具。
图源:《命运石之门》
封面图来源:《命运石之门》
无标注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科院高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