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在杨浦,他们拥有“第二个家”2、“贝碧嘉”后劲大,救援不间断坏消息:“普拉桑”升级3、在杨浦,他们拥有“第二个家”
在杨浦,他们拥有“第二个家”
春季万象更新,续写着新时代的风景。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家”的概念越来越走向“广义”,而不再局限于“狭义”上的居住地。
退役军人回“娘家”,每月一聚,26年悄然逝去,老兵俱乐部早已成为有爱的大家庭;在图书馆这个“美育之家”,国画、书法、音乐相映成趣,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开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护河志愿者兢兢业业,居民窗外的“一片愁”走上“回头路”,又成为“喜人的一抹绿”;依靠太阳能或风能独立于电网运作,零碳排放,这样的“理想型建筑”即将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在人民城市“样板间”,越来越多的“第二个家”“落地成诗”,传递“四季如春之暖”。
“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自我价值”——每月一聚,桌上清茶一杯,“老兵之家”迎来26岁生日
今年80岁的沈宽,曾参加援越抗美,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负伤,现在是延吉新村街道老兵暨伤残军人俱乐部负责人。每月20日是这个俱乐部的固定活动日。“我们把俱乐部视为老兵的家,也就把每月的这一天当成‘回娘家’。”沈宽说。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3月20日,延吉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传出军歌《打靶归来》,俱乐部在此举行成立26周年庆祝活动。桌上清茶一杯,再无其他,二十余位退役军人又一次“回到娘家”。他们披上了旧军装,佩戴着军功章,回忆往昔,展望未来。
俱乐部成立于1997年,最初是由社区里的几个伤残军人自行发起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在二三十人的组织团体,参与者大多是因战、因公或因病致残的伤残军人、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这些年来,大家都秉持“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初心,定期聚在一起开展红色教育、户外研学,在业余时间还会主动深入社区,参与各种志愿服务。
“我们俱乐部里,很多战友、老干部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心保卫祖国。所以我们在组织活动时,最主要就是开展政治学习,比如‘讲身边的革命故事’系列活动等,加强思想教育。”沈宽表示,大部分老兵即使再忙都会抽时间来参加,这令他很感动。
26年悄然逝去,俱乐部已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为了保持组织活力,团队持续吸收新鲜血液,欢迎更多退役军人加入。王树忠就是新进成员之一。“老同志聚首,满满正能量。我就是从这一次次活动中找到了老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个俱乐部对我们退役军人来说,就是第二个家。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自我价值。”王树忠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彼此关爱,发挥余热,践行初心。”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脱下军装,走出军营,他们用军人本色书写人生崭新篇章,始终忙碌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些年来,为了支持俱乐部开展活动,延吉新村街道在人员、场地、经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予以支持。今年,他们还将继续多方面开展退役军人保障工作,为这群“永远最可爱的人”保驾护航,全面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今年我们主要还要开展三方面工作,第一,组织退役军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二,组织退役军人参与社区治理,第三,积极联系走访退役军人,做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等工作。”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琳告诉记者。
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开启——国画、书法、音乐相映成趣,在“美育之家”尽赏“各美其美”
3月24日,在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杨浦画院院务委员、书法艺术家华波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林乐勇诗一首》——“新闻钟铸就,遥夜得循声”,与同行彼此品鉴、共同交流、分享技巧。当天,“翰墨颂华章、丹青启新航”——上海杨浦画院书画精品展在此拉开帷幕。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书法为例,最是奔放豪迈的草书,在大众眼里像是随心所欲之作,其实不然。华波说,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笔笔,内在都有逻辑规范可循。“一幅草书,它的笔画运行轨迹都是有规范性的。比如一个‘就’字,最后这一笔必须是往右上方向拐,如果拐错了,可能就是一个错字。这就是草书蕴含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人家常说‘戴着镣铐跳舞’,其实我们写草书也是这样的要求,让你在美的基础规范中发扬自己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情怀。”
飘逸灵秀的山水墨迹、遒劲挺拔的飞龙走笔、浓烈艳丽的斑斓油彩……这场书画精品展共展出作品58件,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作品“各美其美”,吸引了行业内外不少人前来观展,展览俨然成了“书画课堂”。而在上海杨浦画院,这样的交流机会并不少。作品《和风》的作者朱伟广表示,画院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有时是内部交流,有时还要与其他省市艺术家交流,在此过程中,大家积极互动,了解艺术界最新动向和技巧,让彼此技艺也得到提高。“在多方合作下,也会带动基层社区艺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上海杨浦画院创立于2002年,在区文旅局和区文联的支持下,历经二十年发展,现已成为杨浦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一批又一批本土书画艺术家在这里成长起来,迈上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杨浦区文联副主席、上海杨浦画院院长胡卫平说,“20年了,当时正值壮年的画师逐渐都老了,但比较令人欣慰的是,中青年已经接续上来了。在当前的全国书法、美术展中,我们画院的中青年、中生代都开始崭露头角。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挖掘青年人才,带动新生代在艺术领域蓬勃发展。”
杨浦拥有“四个百年”的文化历史底蕴,“百年大学”孕育了革命的火种、信仰的源泉,“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曾坐落于此。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倡导建立。今年恰逢贺绿汀诞辰120周年,3月26日,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音乐活动,在杨浦区图书馆举行。“人人美育·世纪火种”阅读推广同时启动。
首场活动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勇以“百年巨匠——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
上海音乐出版社与杨浦区图书馆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项目、平台等协同合作,并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我们将继续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满足市民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深层次需求。”杨浦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杨春霞表示。
据介绍,这是杨浦区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创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双方共同开启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实现书香城区“破圈”传播,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以党建带动共建、以共享实现共赢,共创美育文化品牌,以音乐之美、阅读之美、文化之美,让社会美育大课堂走深走实、惠民益民。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护河志愿者兢兢业业——窗外的“一片愁”走上“回头路”,又成了“喜人的一抹绿”
推窗见绿,生活充满绿意是大家对美好家园的期盼。然而居民郎女士却面临着“绿色的烦恼”。
郎女士的家位于政通路100弄小区的最北面,紧临虬江并与江湾体育场隔河相望,虽然房间在二楼,但视野还算开阔。但近几年,河岸边的一排香樟树日益高大茂密,逐渐遮挡了视线和采光,甚至有些树枝都快顺着窗户长到屋里来了。
据介绍,这些沿河的香樟树是小区刚建成时由开发商作为配套绿化种下的,可以说是小区岁月变迁的见证。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小树苗长成了三四层楼高的大树,过于茂盛的枝叶严重影响低楼层的采光,而且过度生长的枝条在电缆线路里穿插纠缠,存在用电安全隐患,为此,电力部门还发来了整改通知。“一抹绿”成了居民心中的“一片愁”。
如今,“一片愁”又变回了“喜人的一抹绿”。“现在好了,河道、江湾体育场都能看见了,通风和采光都好多了!”说到家里的变化,郎女士喜上眉梢,“窗外密密麻麻的树枝得到了修剪,家里再也不会‘暗无天日’了。”
“一片愁”走上“回头路”,离不开“三驾马车”的齐心协力。
了解到居民的烦心事,政通一居民区党总支立即召开会议,经讨论决定,对沿河树木进行修剪整治。这一决定也获得了物业、业委会以及党员志愿者的支持。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业委会揽下了征询居民意见、争取最广大支持和理解的重任;物业公司负责施工现场交通疏导、小区路面秩序管理等工作;资金和技术方面则由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承包”。后续,依托五角场街道“小区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修剪树木的经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区绿化市容局还为修剪工作提供了科学、专业指导。“三驾马车”齐出手,多方资源共助力,这排大树终于不再“张牙舞爪”。
社区治理,除了“三驾马车”,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公共秩序、服务特殊群体、化解居民矛盾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勤勤恳恳的志愿者。政通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朱鹰介绍,多年前,政通一居委会就成立了护河志愿队。每天都有两名志愿者沿河巡视,观察记录河道和堤岸变化情况,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这次树木生长过盛的问题,最早就是由志愿者反馈给居委会的。长期深入一线,志愿者们“人熟地熟”,因此,许多日常沟通协调工作通过他们面向居民开展时,更为顺畅高效。
零碳排放、“自给自足”——社区工作人员将在“理想型建筑”中办公
零碳建筑,顾名思义,是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依靠太阳能或风能独立于电网运作,全年能耗都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如今,这样的“理想型建筑”即将在杨浦走进现实。
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管理、因地制宜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
江浦路街道办事处位于许昌路1212号的办公楼,历经20余年的运行使用,存在热工性能较差、设施设备老化、用能效率较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2022年9月21日,项目启动施工,改造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修缮、机电用能系统更新、智能化系统升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今年3月14日,该项目作为杨浦首个零碳建筑项目进入验收阶段。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2437平方米,建筑面积3040.42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等。
经改造,大楼面貌焕然一新,室内环境明显改善,用能水平进档升位,形成了以“能源可自给、物联可感知、零碳可持续、示范可推广”为特色的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实施路径。
比如,外窗原始构造为单层玻璃,采用金属窗框,无外遮阳设施,此次采用双层中空断桥隔热铝合金外窗,并在南向外窗上沿增设水平外遮阳板,屋面、外墙等也实施了改造,可实现建筑节能率10%以上;增设楼宇自控系统,可对VRV空调及新风系统、照明系统、光伏系统等进行集中监控;建设智慧零碳监管平台;后续将采购国家绿色能源电力……预计一年内可减排二氧化碳60吨,用能可达同类建筑的先进值水平。
项目将于近期完成综合竣工验收,成为上海市首个已完工的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示范项目。
来源:上海杨浦
“贝碧嘉”后劲大,救援不间断坏消息:“普拉桑”升级
台风最新动态
上海市金山区气象台2024年9月19日14时40分更新台风蓝色预警信号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受今年第14号台风“普拉桑”(强热带风暴级)影响,预计今天傍晚到20日早晨本区大部分街镇最大阵风将增强到9~10级,高层建筑及杭州湾沿岸10级以上,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更新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请加强防范台风对高空作业、交通出行、设施农业等的不利影响。
“贝碧嘉”后劲大,救援进行中
18日0时至19日17时,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共接出警318起,其中火警2起,应急救援308起,均与台风相关,主要是高空排险类警情,社会救助7起。
截止发稿时,救援行动仍在进行。
▲国定站消防员正在排除险情
摄影:@星皓不会摄影(小红书)
▲翔殷站消防员正在拆除建筑外坠落物
▲江浦站消防员正在排除险情
▲大连站消防员正在排除控江路一处险情
排险进行中,请居民朋友们耐心等待
截止,19日17时,支队处置与台风相关救援警情308起,由于同一时间出现大量高空排险类警情,出现报警后消防员无法第一时间到场的情况,望居民朋友们理解,消防员正在逐一处置。
期间还望大家做好现场安全防范工作。
台风来袭
如何科学做好防范与应对?
01非必要,不外出
非必要,不外出。必须外出时,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大树、霓虹灯等高空建筑物下面逗留。
02台风来临,预报预警及时掌握
密切关注台风动态,包括风力、路径和预计登陆时间等。
03关爱快递员,外卖尽量不点
提前备好食品饮料,风急雨大不点外卖。
04门紧关,窗紧闭
关好门窗,特别是铝合金门窗。
05高空坠物,务必小心
清理阳台、露台等处的杂物,防止被风吹落造成危险。
06注意用电安全
如遇雷电时请及时关闭家中电器的电源,防止雷击对家电造成损坏。同时请准备应急照明工具,以防备临时突发断电所需。
照片:各队站、@星皓不会摄影
编辑:杨维雯
在杨浦,他们拥有“第二个家”
春季万象更新,续写着新时代的风景。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家”的概念越来越走向“广义”,而不再局限于“狭义”上的居住地。
退役军人回“娘家”,每月一聚,26年悄然逝去,老兵俱乐部早已成为有爱的大家庭;在图书馆这个“美育之家”,国画、书法、音乐相映成趣,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开启;“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护河志愿者兢兢业业,居民窗外的“一片愁”走上“回头路”,又成为“喜人的一抹绿”;依靠太阳能或风能独立于电网运作,零碳排放,这样的“理想型建筑”即将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在人民城市“样板间”,越来越多的“第二个家”“落地成诗”,传递“四季如春之暖”。
“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自我价值”——每月一聚,桌上清茶一杯,“老兵之家”迎来26岁生日
今年80岁的沈宽,曾参加援越抗美,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负伤,现在是延吉新村街道老兵暨伤残军人俱乐部负责人。每月20日是这个俱乐部的固定活动日。“我们把俱乐部视为老兵的家,也就把每月的这一天当成‘回娘家’。”沈宽说。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3月20日,延吉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传出军歌《打靶归来》,俱乐部在此举行成立26周年庆祝活动。桌上清茶一杯,再无其他,二十余位退役军人又一次“回到娘家”。他们披上了旧军装,佩戴着军功章,回忆往昔,展望未来。
俱乐部成立于1997年,最初是由社区里的几个伤残军人自行发起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在二三十人的组织团体,参与者大多是因战、因公或因病致残的伤残军人、优抚对象和退役军人。这些年来,大家都秉持“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初心,定期聚在一起开展红色教育、户外研学,在业余时间还会主动深入社区,参与各种志愿服务。
“我们俱乐部里,很多战友、老干部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心保卫祖国。所以我们在组织活动时,最主要就是开展政治学习,比如‘讲身边的革命故事’系列活动等,加强思想教育。”沈宽表示,大部分老兵即使再忙都会抽时间来参加,这令他很感动。
26年悄然逝去,俱乐部已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为了保持组织活力,团队持续吸收新鲜血液,欢迎更多退役军人加入。王树忠就是新进成员之一。“老同志聚首,满满正能量。我就是从这一次次活动中找到了老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个俱乐部对我们退役军人来说,就是第二个家。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找到自我价值。”王树忠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彼此关爱,发挥余热,践行初心。”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脱下军装,走出军营,他们用军人本色书写人生崭新篇章,始终忙碌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些年来,为了支持俱乐部开展活动,延吉新村街道在人员、场地、经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予以支持。今年,他们还将继续多方面开展退役军人保障工作,为这群“永远最可爱的人”保驾护航,全面提升他们的获得感。
“今年我们主要还要开展三方面工作,第一,组织退役军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二,组织退役军人参与社区治理,第三,积极联系走访退役军人,做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等工作。”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琳告诉记者。
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开启——国画、书法、音乐相映成趣,在“美育之家”尽赏“各美其美”
3月24日,在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杨浦画院院务委员、书法艺术家华波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林乐勇诗一首》——“新闻钟铸就,遥夜得循声”,与同行彼此品鉴、共同交流、分享技巧。当天,“翰墨颂华章、丹青启新航”——上海杨浦画院书画精品展在此拉开帷幕。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书法为例,最是奔放豪迈的草书,在大众眼里像是随心所欲之作,其实不然。华波说,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笔笔,内在都有逻辑规范可循。“一幅草书,它的笔画运行轨迹都是有规范性的。比如一个‘就’字,最后这一笔必须是往右上方向拐,如果拐错了,可能就是一个错字。这就是草书蕴含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人家常说‘戴着镣铐跳舞’,其实我们写草书也是这样的要求,让你在美的基础规范中发扬自己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情怀。”
飘逸灵秀的山水墨迹、遒劲挺拔的飞龙走笔、浓烈艳丽的斑斓油彩……这场书画精品展共展出作品58件,不同门类、不同风格的作品“各美其美”,吸引了行业内外不少人前来观展,展览俨然成了“书画课堂”。而在上海杨浦画院,这样的交流机会并不少。作品《和风》的作者朱伟广表示,画院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有时是内部交流,有时还要与其他省市艺术家交流,在此过程中,大家积极互动,了解艺术界最新动向和技巧,让彼此技艺也得到提高。“在多方合作下,也会带动基层社区艺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记者了解到,上海杨浦画院创立于2002年,在区文旅局和区文联的支持下,历经二十年发展,现已成为杨浦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品牌。一批又一批本土书画艺术家在这里成长起来,迈上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
杨浦区文联副主席、上海杨浦画院院长胡卫平说,“20年了,当时正值壮年的画师逐渐都老了,但比较令人欣慰的是,中青年已经接续上来了。在当前的全国书法、美术展中,我们画院的中青年、中生代都开始崭露头角。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挖掘青年人才,带动新生代在艺术领域蓬勃发展。”
杨浦拥有“四个百年”的文化历史底蕴,“百年大学”孕育了革命的火种、信仰的源泉,“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曾坐落于此。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专业音乐出版社,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倡导建立。今年恰逢贺绿汀诞辰120周年,3月26日,纪念贺绿汀诞辰120周年音乐活动,在杨浦区图书馆举行。“人人美育·世纪火种”阅读推广同时启动。
首场活动中,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勇以“百年巨匠——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
上海音乐出版社与杨浦区图书馆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项目、平台等协同合作,并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我们将继续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服务,满足市民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深层次需求。”杨浦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杨春霞表示。
据介绍,这是杨浦区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创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双方共同开启全民阅读“跨界”合作、实现书香城区“破圈”传播,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旨在以党建带动共建、以共享实现共赢,共创美育文化品牌,以音乐之美、阅读之美、文化之美,让社会美育大课堂走深走实、惠民益民。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护河志愿者兢兢业业——窗外的“一片愁”走上“回头路”,又成了“喜人的一抹绿”
推窗见绿,生活充满绿意是大家对美好家园的期盼。然而居民郎女士却面临着“绿色的烦恼”。
郎女士的家位于政通路100弄小区的最北面,紧临虬江并与江湾体育场隔河相望,虽然房间在二楼,但视野还算开阔。但近几年,河岸边的一排香樟树日益高大茂密,逐渐遮挡了视线和采光,甚至有些树枝都快顺着窗户长到屋里来了。
据介绍,这些沿河的香樟树是小区刚建成时由开发商作为配套绿化种下的,可以说是小区岁月变迁的见证。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小树苗长成了三四层楼高的大树,过于茂盛的枝叶严重影响低楼层的采光,而且过度生长的枝条在电缆线路里穿插纠缠,存在用电安全隐患,为此,电力部门还发来了整改通知。“一抹绿”成了居民心中的“一片愁”。
如今,“一片愁”又变回了“喜人的一抹绿”。“现在好了,河道、江湾体育场都能看见了,通风和采光都好多了!”说到家里的变化,郎女士喜上眉梢,“窗外密密麻麻的树枝得到了修剪,家里再也不会‘暗无天日’了。”
“一片愁”走上“回头路”,离不开“三驾马车”的齐心协力。
了解到居民的烦心事,政通一居民区党总支立即召开会议,经讨论决定,对沿河树木进行修剪整治。这一决定也获得了物业、业委会以及党员志愿者的支持。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业委会揽下了征询居民意见、争取最广大支持和理解的重任;物业公司负责施工现场交通疏导、小区路面秩序管理等工作;资金和技术方面则由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承包”。后续,依托五角场街道“小区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修剪树木的经费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区绿化市容局还为修剪工作提供了科学、专业指导。“三驾马车”齐出手,多方资源共助力,这排大树终于不再“张牙舞爪”。
社区治理,除了“三驾马车”,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在维护公共秩序、服务特殊群体、化解居民矛盾等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就是勤勤恳恳的志愿者。政通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朱鹰介绍,多年前,政通一居委会就成立了护河志愿队。每天都有两名志愿者沿河巡视,观察记录河道和堤岸变化情况,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这次树木生长过盛的问题,最早就是由志愿者反馈给居委会的。长期深入一线,志愿者们“人熟地熟”,因此,许多日常沟通协调工作通过他们面向居民开展时,更为顺畅高效。
零碳排放、“自给自足”——社区工作人员将在“理想型建筑”中办公
零碳建筑,顾名思义,是指零碳排放的建筑物,可依靠太阳能或风能独立于电网运作,全年能耗都由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如今,这样的“理想型建筑”即将在杨浦走进现实。
2022年12月31日发布的《杨浦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管理、因地制宜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
江浦路街道办事处位于许昌路1212号的办公楼,历经20余年的运行使用,存在热工性能较差、设施设备老化、用能效率较低、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2022年9月21日,项目启动施工,改造内容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修缮、机电用能系统更新、智能化系统升级、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今年3月14日,该项目作为杨浦首个零碳建筑项目进入验收阶段。
据了解,该项目占地面积2437平方米,建筑面积3040.42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等。
经改造,大楼面貌焕然一新,室内环境明显改善,用能水平进档升位,形成了以“能源可自给、物联可感知、零碳可持续、示范可推广”为特色的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实施路径。
比如,外窗原始构造为单层玻璃,采用金属窗框,无外遮阳设施,此次采用双层中空断桥隔热铝合金外窗,并在南向外窗上沿增设水平外遮阳板,屋面、外墙等也实施了改造,可实现建筑节能率10%以上;增设楼宇自控系统,可对VRV空调及新风系统、照明系统、光伏系统等进行集中监控;建设智慧零碳监管平台;后续将采购国家绿色能源电力……预计一年内可减排二氧化碳60吨,用能可达同类建筑的先进值水平。
项目将于近期完成综合竣工验收,成为上海市首个已完工的基层公共建筑零碳改造示范项目。
编辑:张辰霏 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