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图为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脱贫奔康产业园 梁洪源/摄

●本报记者 杨晓江 实习生 何映卓 张茜

2017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南部县、蓬安县相继摘掉贫困县帽子;嘉陵区、仪陇县、高坪区3个贫困县(区)顺利完成省级验收评估;全市468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10.705万人全部达到贫困人口脱贫“一超六有”标准,顺利实现脱贫。

一年来,南充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脱贫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广大贫困群众感党恩、知奋进,脱贫致富门路越来越宽。

采取“五方联动” 贫困村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

2018年1月10日,记者在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采访时看到,乡村道路宽阔平坦,产业园内柑橘树漫山遍野,在一些山头或平地上,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锄草、施肥。

“自从村里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我每天都要来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48岁的村民罗堂秀告诉记者,她患有风湿病,干不了重活,生活因此一度陷入贫困。村里建产业园,她以2.2亩土地入股,每年不但有租金、粮食直补等收入,仅在产业园务工,一年就有5000多元收入,三年后柑橘挂果,她还能享受分红,收益渠道不仅多,而且有保障,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然而,3年前的打鼓山村没有通村公路,没有致富产业,不少村民外出打工。如今,在扶贫政策和扶贫干部帮扶下,打鼓山村建成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3000亩,有100多名村民入园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约6000元;进入盛产期的柑橘,每亩收入将达9000元以上;林下套种蔬菜、花生等,参与产业园发展的村民还可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东坝镇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柑橘树长势喜人,在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食用菌种植大棚,也是一片脱贫奔康新景象。

纯阳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魏小洁告诉记者,纯阳山村地处南部中型水库八尔湖淹没区,距县城40公里,自然条件差,是典型的贫困村。2016年以来,该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在产业带动下,贫困群众纷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下料、覆土、摘菇,这是纯阳山村脱贫户毕兴成每天的工作。“以前我只懂种玉米、小麦,赚不到钱,也不敢搞其它产业。”毕兴成告诉记者,村里建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每户村民贷款5万元,政府贴息一部分,剩余部分由政府和企业出资,农民只需投工投劳就可以参与产业园发展。

魏小洁介绍,纯阳山村食用菌产业园有16个大棚,组建了南部县纯阳山脱贫奔康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充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让村民主动参与园区发展,他们脱贫奔康的愿望更加强烈。

建脱贫奔康产业园,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记者从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五无”问题,我市采取坚持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五方联动”,在所有贫困村市场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群众户户入园、户户增收。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876个,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427家,发展规模种植48.41万亩,通过入园成为种养大户、反租倒包、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5.84万户16.75万人增收致富。

实施“三大行动” 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日前,记者在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一服装生产车间看到,40多名农家妇女在车间操作缝纫机,她们把一块块布料缝制成衣服。这是嘉陵区创新扶贫方式,在农村开设的就业扶贫车间。

“在就业扶贫车间打工,既能就近就业,又能照顾家人。”塘湾村村民杜红英说,她丈夫患有糖尿病,家里还有卧病在床的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就业扶贫车间开到村里,她学会了缝纫技术,如今成了一名技术工人。

眼下,杜红英在就业扶贫车间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是党和政府的帮助,让我们走出生活困境;企业还免费培训我们技能,真是雪中送炭。”杜红英对村里建起的就业扶贫车间赞不绝口。

2017年初,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结合塘湾村实际,在该村投入50多万元,租用村小旧址400平方米,采取“公司+村委会+贫困户”模式,吸纳46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群众15人,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年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记者从嘉陵区就业服务管理局了解到,嘉陵区多方寻找手工艺、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群众能直接受益的项目,就业扶贫车间应运而生,实现建成一处车间、发展一方产业、解决一批就业、脱贫一批群众的目标。目前,嘉陵区已建成依格尔吉安镇、石牌楼生态农业石楼乡、永越服饰双店乡、顺成纺织一立镇塘湾村等就业扶贫车间,覆盖26个乡镇,吸纳贫困群众近千名。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代俊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就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工作思路,以“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为目标,不断延伸服务、培训、就业、创业、责任“五大链条”,带动贫困群众15.35万人实现稳定就业,近1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技能扶贫是我市创新‘三大行动’教育引导机制之一。”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邓强介绍,我市始终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实施主体,扎实开展技能扶贫、文化扶贫、法治扶贫“三大行动”,做到扶贫更扶志、输血更造血。

推行“五带五强”工作法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是一群来自各行业的排头兵,他们或是单位负责人,或是单位骨干,他们每天用脚步丈量贫困到小康的距离,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仪陇县委副书记袁茂鑫是来自省委办公厅的挂职干部,兼任黎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他几乎天天泡在村里;南部县中心乡狮子嘴村第一书记李鹏飞是县政协机关的年轻干部,接到选派任命时,妻子刚刚怀孕,他毅然选择到基层服务贫困群众。

在脱贫攻坚这场只能赢的战役中,全市有1878名第一书记走出机关,投入战斗一线,他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他们用实际行动履行着向贫困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老百姓不致富,我们不回家!

“精准扶贫政策下,春风沐浴潮水坝。筑巢引凤海升来,致富果园利万家……”1月19日,记者在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采访时看到,该村村民薛登友带着文艺宣传队给村民们表演节目,把党的政策、潮水坝村的变化编成花鼓、快板、三句半,唱给群众听。

“这两年来,4米宽的柏油马路连接各家各户,以前房子破败不堪的贫困户纷纷搬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村里的撂荒地上建起产业园,村民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了。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村干部真心为民做事,村党支部坚强有力。”薛登友高兴地说,帮扶干部天天在村里忙碌,白天忙修路、搞产业,晚上做资料、谋发展,村委会的灯常常亮到凌晨两三点。

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市脱贫攻坚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我市全面推行第一书记“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五带五强”工作法,着力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和先锋队,为全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带五强’工作法进一步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邓强说,广大党员干部担任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层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

接下来,我市将强化跟踪帮扶,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脱贫攻坚期内“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的要求,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同时,围绕“阆中、营山2个县(市)摘帽,411个村退出,7.8万人脱贫”的年度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