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遗忘的灾难,中国地震遗迹寻访手记

唐山地震抗震纪念碑

◎唐山地震抗震纪念碑

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唐山市中心新华道以南的纪念碑广场内、唐山百货大楼的斜对面。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 1.5米处,为 8 幅花岗岩浮雕,描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 8.5米处镶有一块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 纪念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代表“7.28”地震发生的时间。

未开馆的汶川博物馆

◎未开馆的汶川博物馆(摄于2010年4月)

位于四川汶川县威州镇姜维山山脚。这是地震后汶川重新修建的博物馆,其中设有专门纪念汶川地震的主题馆,我们到达时,还没有开馆,据相关人员介绍,该馆已经建造装修完毕, 2010年5月开馆。

?

一、四川汶川地震遗迹寻访

1、成都——大邑县安仁镇

汶川地震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是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中一个分馆,由北京奥运会“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纲担当建筑设计。博物馆内有展厅30多个,收藏5万余件地震藏品。其中,以“震撼5.12-6.12日记”为主题,将地震后相关的图片、实物、感人语录、诗歌作品等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地震救灾中颇具纪念意义的物品,比如救灾官兵使用过的各种工具,胡锦涛主席书写过的黑板甚至还有被埋在地震废墟中长达36天而幸运存活的“猪坚强”。这座博物馆是汶川地震后最早开放的专题性博物馆。

此外,大邑县安仁镇有中国博物馆小镇的美誉。镇上不仅保存修复了一批古街风貌,还存有刘氏庄园等一些享誉国内的著名景点。小镇最值得参观的就是建川博物馆聚落,除过地震博物馆外,建川博物馆聚落现已建成开放了反映抗战时期、文革时期、国防兵器等主题的十多座博物馆,共收藏文物800余万件。

成都到大邑有高速相连,下高速后东行十几公里就到安仁镇,交通十分便利。

2、绵阳——北川新县城——擂鼓镇——北川老县城

从京昆高速行驶,至绵阳南出口下,往安昌方向,途中就会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北川新县城。汶川地震后,按照规划方案,北川老县城将作为国家地震遗址公园保存下来,北川县政府驻地目前已经搬迁到安昌镇(原安县县城所在)附近,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北川和安县的行政区划也做了相应调整,安县驻地现设在花荄(音为gāi)镇)。

北川新县城往西穿过安昌镇,往擂鼓镇方向走,此路目前正在重修,路况十分恶劣,轿车等小型车行驶比较困难。一路上可见几处保留下的建筑遗址,还有正在重建中擂鼓镇。一些新修的建筑带有明显羌族风格,甚至仿建羌寨特有的碉楼。

在北川老县城附近,目前暂时还在实行交通管制。只能停车步行前进,在北川老县城的入口处,设有武警岗哨,暂时只允许当地人凭身份证出入,且禁止拍照。不过,寻访者可以沿入口边上的小路走到山上,在开阔处有一地叫“望乡台”,可以俯瞰整个北川老县城。

沿途山体滑坡较多,建议去时尽量避开阴雨天气。同时,由于重建施工,大型车辆较多,建议行驶中注意安全。

◎通往北川的道路(摄于2010年4月)

通往北川老县城的通路正在施工,眼前的这段路段甚至利用干涸河道作为路基。而河道的干涸是因为上游堰塞湖的出现导致的,这条河道的上游就是地震后形成的北川县大名鼎鼎的唐家山堰塞湖。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入口(摄于2010年4月)

北川老县城目前处在半封闭状态,原则上只准许本地居民持本人身份证进入祭奠,门口有武警把守。在门口往外一点还有交警驻守,实行交通管制。

◎北川附近山坡泥石流发生过的痕迹(摄于2010年4月)

地震破坏了许多山体及其原生植被,这大大增加了泥石流频发的隐患。地震过后的泥石流是震区重建时面临的最大的次生灾害和困难。在2010年8月18日到8月19日,北川县爆发了300多起泥石流,3.3万人受灾。在其他地区,比如青川县,2010年8月19日普降暴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游客接待中心被泥石流冲毁。

3、成都——都江堰——漩口镇——映秀镇——汶川

这条线路是汶川地震时抢险救灾的必经之路,也是地震遗址最为集中的线路,还是几条路线中危险性较大的线路。

都江堰市:都江堰市是汶川地震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都江堰市正在虹口乡深溪沟筹建地震遗迹公园,相关地震遗址已经得到了保留。

此外,在市区可以看见一些保存下来的地震遗迹,这些都在市区内比较方便寻找和参观。一处是位于市区蒲阳路的腾达体育俱乐部遗迹,建筑是三层框架结构,部分坍塌。目前,该处遗址已由都江堰市相关部门临时守护。还有一处是位于都江堰市太平街附近的机械公司家属区遗迹。这是一片受损较为严重的家属楼建筑,建筑坍塌形状多样,地震波特征较为明显,富有震撼力。那些在地震中齐刷刷滑脱的水泥预制板垂悬在倾斜的楼体前,让人触目惊心,一瞬间就能让你对水泥预制板结构的房屋的抗震性有了清楚的认识。

漩口镇:朝着漩口方向行进时,公路在一条深峻的山谷中沿着岷江河谷蜿蜒而进,道路两边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规模山体滑坡的痕迹,在岷江的一座大桥上还用红色的大字标明了汶川地震时震断的部位。这条公路上车辆会驶过一些在地震中断裂过的桥体,现在都已修复或者正在修复,稍加留意,你都能观察到地震留下的痕迹。

漩口镇已经面貌一新,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了,在镇子周围还遗留着几处山石坍塌的痕迹,在镇子的入口处不远有一处汶川地震纪念碑。

映秀镇:漩口往映秀的道路盘山道较多,驾驶需注意安全。一路上都能看见路边树立有“震源映秀”的提示牌,告诉你离它还有多远。到映秀附近,老远就能看到山谷里塌成一片的建筑群。目前,已经被围隔保护了起来,栅栏上密密麻麻地插着吊唁者们拜祭时献上的菊花。映秀有一个震源纪念碑,可惜我们未能寻访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正在紧张地进行重建工作,大型工程车辆较多,施工工地围栏和过往的车辆遮挡我们的视线,两边山体滑坡的警告牌,也让我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行驶安全上了。

汶川县:道路两边都拉设有防护网,防止山石滚落,伤及过往车辆。在这种场面的伴随下,你可以想象当时救灾官兵是怎么冒着生命危险抢修这条道路的。如今的道路,是在原213国道基础上重修和改造而成的,一路上随处可见原来的国道遗址,可以直接感受正在震后修复中的隧道。中途还有几处刻意保存下了的地震遗迹,如断桥,路中巨石,房中石遗址等等,路边都有提示牌。到达汶川县城后,在汶川人民医院旁边建有汶川地震纪念广场,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是原阿坝师专的一栋破损的教学楼,教学楼上的钟表指针永远地停在了地震发生的那刻。

汶川已经修建好了博物馆,其中有关于地震的专门展厅,但是我们到时尚未对外开放,据相关人员告诉我们,开馆时间大概在今年五月左右。

目前,正在修建都江堰到汶川的高速公路,暂时通到映秀,高速不过漩口,所以建议寻访者去时走国道,自汶川返回时可上高速。此外,汶川至茂县道路正在重修,尚在交通中管制。从汶川到北川道路基本不通。

◎北川县城地震遗址远眺(摄于2010年4月)

汶川大地震搜救工作结束后,县城不再准许无关人员进出,原因之一是余震不断,北川县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滑坡、泥石流、滚石等险情,人员频繁进出可能发生新的伤亡事件。此外,经专家初步鉴定,北川县城基本不具备恢复重建的条件,提出了在县城旧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馆”的思路,为确保地震灾后的县城原貌不被破坏,亦需要对县城采取必要的管制措施。灾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确定由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北川县城已迁新址,新址选定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距北川旧县城20公里左右。

?

二、宁夏海原地震遗迹寻访

◎海原县大地震纪念碑 (摄于2009年10月)

我们抵达宁夏海原县时,海原县有关大地震的纪念馆和纪念碑正在建设当中。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距今快有上百年了,相关纪念馆才开始建设,更别说其他抗震防灾的宣传与防范工作了。其实最重要的倒不是建起来纪念碑,而是要树立起人们的防灾意识,否则,纪念碑建的再漂亮也不顶用。

海原大地震后造成了许多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今天在这里随处可见,其中代表性的地震遗址遗迹有13处:海原县干盐池唐家坡田埂错动;海原县干盐池解家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海原县干盐池城垣遗址;海原县西安乡袁家窝民房遗址;海原县城关乡小山地震地表遗迹;海原县李俊乡联合村海子遗迹;海原县干盐池乡石卡沟地震最大水平位移遗迹;海原县高台乡刺儿沟探槽剖面;西吉县蒙宣乡党家岔堰塞湖遗迹;固原县彭堡乡石碑塬塌山遗迹。目前,宁夏正在筹建海原地震遗址公园和海原地震博物馆,希望在保护这些地震遗址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它们的科研、旅游价值。

党家岔震湖:党家岔震湖号称世界第二大震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西吉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苏堡乡(西吉县在民国时期属海原版图,海原地震后形成了四十多处地震湖,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县域境内,当地群众俗称为水堰)。现有水面南北长3110米,东西平均宽600米,面积达186.6万平方米。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11.5米,蓄水量1120万立方米。湖内生长着鲢、鲤、草鱼等近10 种鱼类。尤其值得称奇的是,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震湖中生长着五彩的鲫鱼,据说这种鱼是震后才出现的,其中奥秘在科学界至今仍是个谜。

干盐池古城遗址:在海原县城西、海靖公路南侧边,可以看到一座坍塌的古城,属盐池村。这座坍塌的古城就是始建于宋代复修于明代的干盐池城,城垣东西长800米,南北宽450米,城墙黄土夯筑,开东西二门并绕以瓮城。这里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极震区所在地,地震断裂带从这里开始向东西两边延伸。地震发生时,地裂缝自城东南隅斜穿全城,房屋倒塌殆尽,居民伤亡十之八九。崩坍的夯土城墙再未修复。

西安州古城遗址:位于海原县西南20公里处,始建于宋代,距海原地震断裂带约2公里。城呈正方形,黄土夯筑,坚固厚实,边长千米,每边有20个等距离马面,开东西北三门,均绕以瓮城。大地震使城墙全部崩塌,城内房屋殁于瓦砾,城中居民伤亡十之七八,一座繁华州城成为废墟。

哨马营震柳:地处海原县城以西30公里的西安乡哨马营村。哨马营的五株明代柳树,生长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植根于海原地震地表破裂带左旋水平位错值最大地段地。其中一棵直径约1米的大树,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断裂带穿越柳树中间,将这棵树纵向劈成两半,左旋位移量达0.4米。古柳树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残躯吐翠,葱绿遒劲,堪称奇观。据当地老百姓讲,此树还遭到过雷击。

“万人坟”:在海原县县城西北有一处悲凉之地,就是占地近200亩的“万人坟”,安葬着海原地震后的遇难者。当时,由于遇难者太多,无法一人一墓,因此有很多都是合葬墓。每年的12月16日前,都有来自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其它地方的人远道而来,到海原县城外的“万人坟”和其它地方上坟。其中,到“万人坟”上坟的最多时竟在千人以上。对这刻骨铭心的日子,回族称之为“纪难日”,汉族则叫“劫难日”。

?

三、唐山地震遗迹寻访

◎唐山地震罹难者纪念墙 (摄于2010年3月)

位于遗址公园东西主轴线纪念大道的北侧。纪念大道从左向右宽19.76米,寓意着地震发生日1976年,整个纪念墙长度为三百多米,每面墙厚度为1.5米,高7.28米,寓意着地震发生日:7月28日。14块黑色大理石砌成的遇难者纪念墙上,正反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遇难者的姓名。据工作人员介绍,一堵墙上约有12000多个姓名,目前统计在册的遇难者姓名已有22万多个。从这些名字也能看出许多信息。比如一些名字只刻着小毛、小丫等等,显然是只有小名的遇难者,他们很可能就是遇难时没有来得及取大名或生还者不知道他们大名的小孩子。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在碑上很容易找到同一个家族的姓名群,记者数了数其中一个家族的遇难者,光同姓就有近六十余口人在唐山地震中遇难。

唐山的地震遗址有七处被国务院批准为地震遗迹重点保护单位,分别是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楼、唐山十中地表错动、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和吉祥路树行错动。其中,机车车辆厂、图书馆楼、唐山十中三处遗址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比较方便参观和具有代表性的地震遗址是机车车辆厂、图书馆楼等遗址。此外,一些震后的唐山建筑也是有必要参观的,它们记录下了重建时唐山的一些微妙的、耐人寻味的变化。

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在市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纪念碑广场内。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5.44公顷。广场东部是抗震纪念碑;西部是抗震纪念馆。两个主要建筑坐落在东西向同一个轴线上,纪念碑和纪念馆之间设有一座大型水池,并通过红色地砖铺砌的地面使两座建筑相连。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在碑身高8.5米处镶有一块长3.86米、宽1.6米的不锈钢匾额,上刻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七个大字。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5米处,碑宽9.5米,高2.96米,用花岗岩石块以废墟形式砌成,表现唐山地震的历史事件。碑身长4.3米,高1.6米,正面为磨光青花岗石镶嵌,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由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书写。背面为磨光青花岗岩镶嵌,上镌刻英文碑文。主碑和副碑建在一个大型台基座上,台基四面有四组台阶,踏步均为4段,每段7步,共28步,象征“7?28”这一难忘的时刻。

唐山百货大楼:唐山百货大楼创建于1984年,是唐山市震后重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曾经获得过巴黎建筑设计大奖。这座建筑因为特殊的外观而被当地人称作“条式楼”,它仅有5层高,但却有200多米长,可以说这座“条式”建筑实际上相当于一栋“躺倒”的摩天大厦。据说,当初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抗震。如今,百货大楼已经过3次扩建,成为长254米、营业面积4万平米的综合性百货大楼。

◎唐山百货大楼全景(摄于2010年3月)

唐山百货大楼建于1984年,建筑面积达22万平米,是唐山市重建后的标志性建筑。因其外形特别,故而被唐山人称呼为“条式楼”。这座大楼反映了唐山大地震后建筑的特点和要求:其一,不高,当时重建的许多楼房都只有四、五层;其二,这座建筑的窗户是先预制成型,在建造墙体时直接安装上去,原因就是为了加快重建速度,节省成本;其三,建筑建得这么规整,抗震性能比较好。

唐山抗震纪念馆:座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纪念馆建筑设计新颖别致,中间方厅耸立,周围圆厦环抱,屋面西高东低呈台阶状,向广场中心倾斜。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位于唐山市岳各庄路北侧,占地40万平方米。为更好地保护地震遗址,为唐山市民提供一个祭奠地震罹难者的场所,河北省唐山市政府于2008年6月动工在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处,辟建“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其中将建一座长三百多米的地震纪念墙,用以镌刻祭文和罹难者姓名。公园以机车车辆厂原有的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遗址区、水区、碎石广场区和树林区四个区。目前,纪念墙、人工湖等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并对外免费开放。

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楼地震遗址:位于河北理工学院校内。原建筑是1975年动工兴建,1976年7月即将竣工时被震毁。该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90平方米,建筑造型为“T”型,前面是三层阅览厅,东西长70米,进深12米,层高4.5米,可容纳750人同时阅览。阅览厅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整体装配结构。西部由北向 南倒塌,中间部分直落,东部仍直立着。后面为四层书库,东西长25米,进深12米,第一层高2.55米,其余三层均为2.25米,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板,板厚12厘米。第一层粉碎,二、三、四层整体向北偏东方向位移1米。该地震遗址的南部,树立了一个巨大的翻开书页的纪念碑。纪念碑设计为呈“M”形打开的一本图书,象征该遗址为图书馆楼,“M”(地震震级的代表符号)代表地震事件。纪念碑左侧上方一个小圈连着一个大圈,小圈内为震源机制解,大圈为时钟,指向3时42分。两个圈相连寓意唐山大地震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唐山人与全国人民心连心。下方刻有日历,记录了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即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纪念碑右侧为碑文,上方为中文,下方为英文。整个纪念碑由汉白玉大理石刻制而成。

在唐山寻访地震遗迹的过程中,让记者感慨的是:地震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苦难已经开始慢慢忘记了,更别提对灾难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了。1976年发生的大地震,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记者在河北理工学院拍摄图书馆地震遗址时,旁边就有几个年轻女孩在遗址前嬉戏留影,从她们欢愉的笑声来看,这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个旅游纪念地,而不是一个反思之处。记者走访了学校里的几个学生,80年代出生的他们大多不知道在唐山大地震中发生过什么,地震来临时,又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这种遗忘与冷漠,是让人深感忧虑的。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内原唐山机车车辆厂的烟囱(摄于2010年3月)

该砖砌烟囱位于厂房南偏东处,原高35米,地震后现高只有19.1米。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烟囱并未倒塌,而是像能收缩的天线一样“收”进去了,上面细小的部分直接插进了下部的宽大部分,最下部陷入到了地下。

本来来自:《休闲读品·天下》2010年第四期

本文由休闲读品杂志社原创

转载请联系我们,禁止侵权

xiuxiandupinTX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高档隔热门窗

别墅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