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马牧新闻

文章目录:

1、永城市马牧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2、永城市马牧:乡村靓起来 日子美起来 精神“富”起来3、永城市马牧镇:落实便民新举措 优化服务提效能

永城市马牧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9月9日上午,永城市马牧镇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永城市政协副主席陈立受邀为全镇党员干部作专题宣讲。会议由马牧镇党委书记蒋玉祥主持,镇领导班子成员、全体镇干部、各村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报告会上,陈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决定》,从全会的重大意义、重要讲话精神、重大举措以及贯彻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宣讲和阐释。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会后,陈立与镇党员干部进行互动交流,畅谈对全会精神的学习体会。镇党委书记蒋玉祥表示,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以本次宣讲活动为契机,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实质,积极谋划改革任务,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真正将全会精神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马牧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杨哲洋 张宇)

永城市马牧:乡村靓起来 日子美起来 精神“富”起来

从永城市区出发,沿永商公路南线一路西行33公里,就是马牧了。

马牧是一方历史悠久的土地。古时它北依睢水、南临浍河、大涧沟穿境,是一处天然牧场,相传因自商代起设有牧马场而得名。

日月更替,时序轮转。马牧忠实记录着这方土地脉搏的跳动,已从古时的边鄙小邑发展成为辖30个行政村、拥有5万余人的永城西部重镇。

今日马牧,耕耘从未停歇,希望的田野上涌动着澎湃的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画卷和群众热火朝天的恢宏气象相得益彰。阡陌纵横间,美丽乡村的嬗变蹄疾步稳、持续上演,正不吝将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底色、炫丽图景、丰硕成果呈现出来,尽情展现新时代马牧人民群众富足、和美、绿色、幸福的小康生活。

聚焦民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仲秋,漫步马牧村,宽阔敞亮的水泥路两旁是整齐统一的房屋,玩耍嬉戏的孩童传来悦耳笑声,相连的广场里绿植花卉郁郁葱葱……街宽村净,广场熙攘,转角见绿,马牧村的新模样,就连村里人都觉得“陌生”。

初到的人很难相信,不久前,这里还略显老旧。“虽然我们村是镇政府驻地,但出了主要街道,还是车多路窄,出行不方便;广场上光秃秃的,环境不太好。”72岁的马牧村村民吴教海回忆,去年以来,镇里协调资金将村里的道路拓宽了两米多,还提升了文娱设施环境、完善了污水管网、新增了健身器材、整治了街道效果、完成了绿化廊道亮化……

点睛之笔是因势利导进行空间规划,将村里的人民广场与文化广场相连相通,以一个场地点亮一座村庄:现在的广场上,有体育场、健身场、大舞台,村民锻炼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变得很有精气神儿,这里已然成为全村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广场改造好后,我们早上晨练,晚上跳舞,孩子也有地方活动,这里热闹得很。”吴教海说,村里书法、戏剧、器乐等文化爱好者,现在每天到此互相切磋交流,带动了村里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久前,马牧镇在文化广场东侧高标准建成了灯光塑胶篮球场,一场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主线、为期3天“鼎鑫杯”篮球赛随即展开。众球队你来我往,你赶我超,互不相让,勇争第一,用激情和汗水为村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体育盛宴。而随着大小体育赛事的持续火热上演,不仅更好满足了村民锻炼娱乐的需求,还以体育赛事为载体,搭建起宣传乡村文化的平台,以多样文体活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马牧村这两年来的蜕变,是马牧镇以为民办实事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提升镇域文娱设施环境,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缩影。如今,马牧镇正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全面整治提升活动,构建更美好的乡村生活,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缩小城乡差别,我们全力体现在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的改革举措上。”马牧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聂凯旋介绍,去年以来,马牧镇拓宽镇域原本4.5米的7公里主要道路至7米,提升府前路、富强路、团结路等“三纵六横”街道整体效果,安装射灯1000余盏、灯带5000余米,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完善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对部分道路进行加固和绿化,开展弱电入地近10公里,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广场提升改造工程,新增健身器材,新建儿童乐园和灯光塑胶篮球场,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等文艺演出,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堵乱差’到‘畅洁美’,从‘颜值高’到‘气质佳’,一系列举措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大动脉’、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内外兼修的新时代乡村更有活力、更有看头。”聂凯旋如是说。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发展“源头活水”

五彩斑斓的墙绘、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水清岸绿的池塘水景……吃完晚饭,歧麦村村民陈玉都要在村里溜达一圈,“真没想到,我们村会变得这么漂亮,真是家在园中、村在景中。”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以前就想建广场、修道路,但是缺钱、缺地。村里有坑塘、有荒地,填埋治理太费钱,铺路拓宽也不少花钱。”歧麦村党支部书记张士轩坦言,“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开了不下10次会议,能找的人都找了,能用的资源都用了。由村干部带头一户一户做工作,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村里的干部群众集体捐资。有了钱,最终改造了村里的6亩多坑塘、废沟,修成了6000余米的“户户通”道路,安装了70余柱(盏)路灯,建成了2处共600余平方米的广场……道路、坑塘与广场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建好,更要用好。家家户户门口的水泥路连接到2处村广场,为村民们打开了一片生活天地,搭起了一个精神平台。“暑意尚存”的秋日也挡不住村民活动的热情,村广场上闲聊的、跳舞的、唱戏的都有。“广场上白天黑夜都热闹,一天不来转转,心里就不是个劲儿。”陈玉笑着说。

如今的歧麦村里,挂着一张“榜”——捐款光荣榜,村民捐了多少钱、作了多少贡献都一目了然。这是党支部当好“领头羊”的有力佐证,也是群众无私参与家乡建设的印证。

2022年,马牧镇提出用2—3年时间,以村党支部牵头众筹共建、调动群众,实现村村建设美丽小广场的设想。如今,这个设想随着今年12个村广场的先后竣工,已正式达成。此外,还采取“镇指导、管区统筹、村实施”工作模式,对镇域内的坑塘进行提升改造,累计整治废旧坑塘70处、水面300余亩,并结合实际开展水产养殖和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等,既改善人居环境,又增加群众收入。

“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怎么体现?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马牧镇组织委员王树君说,在马牧镇党委的引领下,各村普遍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党员的意识、规矩意识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使得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自身强起来,才能凝聚民心,团结带领群众共同让乡村迸发出发展活力”。

人才为要,推动乡村振兴动能更强

时下,正值大棚哈密瓜成熟出售的关键时期。走进郑东村永龙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哈密瓜大棚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郁郁葱葱的哈密瓜秧,工人在瓜秧间穿梭忙碌,硕大的哈密瓜挂满枝头,呈现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我承包的这220多亩哈密瓜,已经可以上市了,按照去年的行情,每亩净赚1万元不成问题。”正在大棚内移栽西瓜苗的郑东村流转大户付峰回忆去年哈密瓜丰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郑东村位于永(城)夏(邑)交界处,素有永城“西大门”之称。近年来,该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多措并举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带动发展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17年以前,村民付峰在外事业有成,有技术、有头脑、有本事,郑东村“两委”成员接连打电话跟他谈政策、谈效益、谈感情,想方设法吸引他返乡创业。原本想在外长久发展的他多次接到家乡的电话,被说得动心了:返乡既能享受优待,又能帮助乡邻,何乐而不为?

有技术、有土地、有渠道,付峰的哈密瓜产业发展得很好。付峰说,他的哈密瓜品质好、口感好、耐贮运,全部经长途运输销往北京,售卖不愁、收益可观。加之哈密瓜种植较为复杂、用工密集,220余亩大棚哈密瓜让100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长年稳定就业,每人每天收入在70元以上,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马牧镇是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发展思路,拓展增收渠道,巧打品牌农业发展牌,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不失时机加速高效农业发展。同时,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既强化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也加大引才力度,汇聚多方合力、靠前服务,为本地和返乡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大力扶持新型特色农产品种植,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拉长产业致富链条,确保高效农业进入“快车道”。

“我们坚持推动人才振兴与乡村发展‘双向奔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努力实现集体有收益、村庄能发展、群众得实惠。”马牧镇武装部部长、西管区书记李晓鹏表示。

“朝夕共美”,奏响文明乡风和谐乐章

吃完早饭,已是艳阳高照,阳光透过高高的枝叶洒满丁寨村老人同乐家园敬老院。东侧院墙下,早有十几名老人搬了马扎、凳子放在墙边、坐成一排,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挂满了笑容。

这是丁寨村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敬老院,让该村和周边80余名农村留守老人得到关怀和照顾,为破解农村地区“养老难”问题做出的有益探索。该村还组建了13人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专门为全村2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节假日看护等暖心服务。“村里现在特别照顾我们老人,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俺在这儿好得很!”75岁的张景春尽享欢乐、幸福久久,止不住地夸这个比家还好的地方。

“一老一小”,牵动千万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近年来,马牧镇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培育,聚焦“一老一小”,提升养老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质量,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让老有所养,小有所育,稳稳托起马牧群众的幸福生活。

上午9点,西董楼村的宣传大喇叭准时响起文化协管员、“儿童之家”志愿者董亚男的声音:“通知,通知!‘儿童之家’已经开放,各家各户请把孩子送来……”5分钟后,村民韩翠兰就带上孙子赶到了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儿童之家”,将孙子交给董亚男,自己又去忙家务了。而这里,已有五六个孩子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立马打成一片。

这两年,西董楼村利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两间空闲房间建立了“儿童之家”,配备了玩具、桌椅、书籍、电器,为全村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给他们营造了一个健康、快乐、温馨、和谐的学习娱乐环境,也给韩翠兰解决了难题。“把孙子送到‘儿童之家’,不仅我能放心去忙,孙子也有朋友玩了,还能学到不少知识,一举多得。”韩翠兰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董亚男介绍,近年来,村里深入培育“儿童之家”志愿者的文明追求、文明关怀和文明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方式,让孩子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快乐健康地成长,真正感到“即使留守,依然快乐”。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走在宋王庄村的道路上,路面干净整洁、绿植错落有致、文化墙内容丰富,小菜园、小花园整齐划一……这个曾经偏远的贫困村,如今路畅了、街美了、人富了,处处让人感受到新变化。而不变的,则是该村多年如一日的孝善文化。

宋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的一排排展板,展示着不间断弘扬孝善文化的部分事迹。多年来,该村通过资金自筹方式,坚持每年春节、中秋两次慰问村里的老人,并举办九九重阳文化节、春节慰问团拜会,通过倾情慰问、表彰先进、老人聚餐、孝老活动,营造了文明乡风,抚慰了孤老心灵,激发了村民崇德向善的热情。

“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把关爱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的一系列活动开展下去,把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宋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崇华表示,给老人送去健康和关爱,不仅是让老人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对家有老人的村民也是一种宽心,从而促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老一小”,一头“夕阳”,一头“朝阳”,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在关爱“一老一小”的道路上,马牧镇不断实践:新建的养老院拔地而起;利用旧房改造的幸福小院成为抚助孤寡老弱的“暖心房”;养老设施改造、家庭适老化改造、老年助餐服务等一批民生工作稳步推进……同时,以移风易俗和敬老尚俭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全镇乡风文明建设,引导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进一步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马牧。

“‘美丽乡村’要实实在在,乡亲们才能越过越幸福。”马牧镇镇长梁永林说,前进道路上,马牧镇党委、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聚焦民生,聚焦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施“六大工程”“四个持续推进”,即道路拓宽工程、道路亮化工程、改造提升工程、教育提质工程、乡村舞动工程、镇域雪亮工程;持续推进村级小广场建设、持续推进清洁家园行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合力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杨哲洋 张朋)

永城市马牧镇:落实便民新举措 优化服务提效能

今年以来,永城市马牧镇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的便民服务新模式,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营造了和谐、便民、高效的便民服务新环境,为高质量发展破难题、增活力、添动力。

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按照“一站式”办公、“窗口化”办事、“一揽子”解决的工作思路,马牧镇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厘清镇级办理事项清单及村级代办事项,做到服务事项全覆盖,并将办事流程印发至各村,方便群众提前了解办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所需材料,不让群众跑空趟,同时不断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

发挥“互联网+政务”优势,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网络对接和数据共享优势,能够通过电子信息和身份证等证件证明的事项,不再要求群众提供纸质资料。及时关注并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对前来办事的老年人提供一对一服务,如文件材料打印、信息录入等,努力实现老年人办事“即时办理,一次办好”,让老年人享受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便利,用心用情用力使政务服务直达民心民意。

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设立党员示范岗,建立党员示范窗口,为亟需帮助的办事群众提供“一对一”专人帮办代办服务,缩减业务办理时间,实现大厅办事提速增效、服务创质创优。针对近期干旱少雨天气,群众抗旱抽水需求增多,临时增设2个电卡充值服务窗口,延长工作时间,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下一步,马牧镇便民服务中心将继续坚持“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工作理念,持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让政务服务更加暖心、贴心、舒心。(杨哲洋 尉玲)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

系统节能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