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主持人康辉的一段“美国人用17美分制造的100美元钞票割全球韭菜”的言论引发热议。很多人指责康辉不懂货币的基本原理瞎说,也有人指出中国的百元人民币钞票成本也差不多。其实康辉只是想用一种通俗的说法来描述美国人利用美元的全球通用货币地位,空手套白狼的攫取他国人民财富的行为,但我个人感觉他没有把事情说清楚,所做的比喻看似简单易懂,但反而容易被大众误解。所以我这里来当一把自干五,试着帮他把这件事情背后的原理解释清楚。
货币可以说是经济学当中最复杂的一个事物。无论是现代社会通用的纸币、数字货币,还是古代社会用过的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细究起来其实都是些本身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货币之所以被人们追捧,是因为它们是价值的符号和度量衡。也就是说,人们为了社会某些功能(例如交易)的便利,达成了一个社会共识,人为赋予了这些“无用之物”一定的价值。所以,单纯的根据某种货币的生产成本来衡量其价值是不合适的,也和普罗大众的常识认知不符。这就是我前面说康辉的说法不仅没说清楚,反而容易引起误解的原因。但是,他真正想表达的结论是对的,美国确实在利用美元割全世界的韭菜,为了说明这个结论,我们需要跟着美元来做一次假想的时空之旅,了解每一块美元从“出生”到“回流”的全过程,以此来了解它是怎么割韭菜的。
美元是美国的央行-美联储发行的。货币发行不是简单的让造币厂印一堆纸币就行了,事实上,现代金融体系对纸币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很多时候,发行货币只需要在电子系统里输几个数字就好,别说17美分,连1美分都不用。货币发行真正的标志是央行用货币去买东西,通过买东西付钱这个操作把货币传递给卖方,从而投入市场。央行直接发出去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
对于央行来说,发行的基础货币构成了它的负债,而它用基础货币买回来的“东西”就是它的资产。所买的“东西”不同就代表了不同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在现代货币体系中,有4种主要的货币发行机制:外汇储备(包括黄金)、金融机构债权、非金融机构债权、政府债券,所对应的货币接收方分别为:外汇持有者(通常是外贸企业)、商业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政府。
无论基础货币投放给了谁,他在自己的经营和投资活动中继续使用货币,就让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在流通过程中每一次进入商业银行,那就会被放大一次成为所谓广义货币M2,因为银行每收到1块钱的存款就可以放5-20块的贷款出去(准备金率一般是5-20%)。这个放大的过程其实不受政府和央行的控制,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的活跃度和融资结构。
一直到这里,美元和其他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没有区别,都是走的这么个流程。但再往后就会体现出美元的不同了。
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意味着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活动,不管是别国和美国做生意,还是两个其他的国家之间的生意,大多数都是使用美元。为了获得这些美元,别国需要卖东西给美国,这个“东西”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资产。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也就是通过买东西的动作把美元投放到了国际市场,这就导致别国政府和企业手上会留存有大量美元。
但其他国家一般都有本国的货币,不会允许美元在其国内流通,所以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手上的美元只有2个去处:一是用来买美国的商品,二是用于对美国资产的投资。由于美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很多商品让外国来买,所以美元回流美国的主要渠道就是投资美国资产,而这其中最主要的资产就是美国国债,因为其风险最低,而且流动性很好,也就是买进卖出都很方便快捷。所以我们会看到,越是国际贸易顺差大的国家就越是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之前日本是这样,后来的中国也是这样。
美元通过投资美债回流到美国政府手上,又被美国政府用于购买国内商品,重新进入美国国内市场,至此完成一个循环。
我们现在可以来看一下这一场国际循环之后的“净效果”:美国政府增加了债务(美国国债),获得了别国的物资和资产。换成其他国家的角度,相当于借钱给美国政府,让美国人来买自己国家的东西。
如果借出去的钱可以收回来,说实话那也不算是被割韭菜,问题是美国由于长期巨额赤字,无力还债,只能是借新债还旧债,而且只要财政没有恢复盈余,债务就必然要持续增加。你别看美国议会隔三差五的就要闹一出提升债务上限的争论,好像美国政府债务可以受到议会的约束,其实这只不过是各方政治利益集团在博弈捞好处罢了,最终肯定会同意提升的。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不仅仅是别的国家在被美国政府割韭菜,美国人民自己也是受害者。美国国债目前的存量中有大约55%是在美国非官方投资者手中,也就是美国人民自己也借了很多钱给政府。如果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倒也没什么,就算是一个变相的社会财富调节机制了。问题是看着美国政府这边援助乌克兰100亿美元(这些钱最终大部分肯定会流入军工企业手中),那边拒绝为俄亥俄东巴勒斯坦小镇居民提供联邦救助,我对于这“用之于民”的比例是深度怀疑的。
如果我们想要跳出这个割韭菜的循环,有2个策略:
1)减少国际贸易中美元的使用,改成使用自己的货币或者第三国的货币。这是从源头上打破前面说的割韭菜循环,不使用美元那就不会累积美元,也就不需要去买美债。这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慢慢过渡,中国近几年大力在推和别国的货币互换机制,连沙特等中东国家都开始要解除石油贸易和美元的强行绑定,都是在执行这个策略。
2)即使通过贸易累积了美元,也不要去买美国国债,而是转投其他资产,比如黄金或者其他实业投资,这样可以把前面说的那个循环的最终效果改成本国物资和资产与黄金或者其他实业资产(而不是美国国债)的交换。中国政府从2015开始就在坚定的减持美债,日本最近几个月也在减持,其他国家虽然还没有大举减持,但自2018年左右开始,增持美债的热情也在明显下降。关于美国国债遇到的问题,我另一篇文章《
这次不一样?美元霸权的“明斯克时刻”何时到来
》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所以回到康辉那个17美分割百元韭菜的话题,其实割韭菜不是17美分的百元美钞,而是几乎0成本的美国国债,各位韭菜们,你们心里有没有觉得更舒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