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月信贷数据传递哪些信号代款信息2016年是多少钱

1月份金融数据实现了“开门红”。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1月,M1、M2同比增速较上月双双回升,其中M2增速创下2016年5月以来新高。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创下单月信贷历史新高。

业内专家表示,这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支持一季度经济较快回升。预计后续宽信用效应将在一季度持续体现,这也将对后续经济加快复苏提供关键动力。

原因: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落地

伴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投放、保交楼和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加码、碳减排和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落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在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头雁”效应拉动下,1月对公贷款特别是对公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增长。

人民币贷款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较快,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我国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宏观经济正在整体性转好,企业信心和预期加快恢复,融资需求增强;二是季节性因素推动,银行年初项目储备充分,信贷额度较为充足,通过“早投放”实现“早收益”;三是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推动贷款加快投放、尽早投放。而随着贷款规模再创新高,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推高了M2增速。”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M2增速处于高位的原因还包括上年财政大规模退税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这显示货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作用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一旦宽货币向宽信用渠道打通,其对实体经济的提振效应将充分体现。

但“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依然存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1月居民新增贷款疲弱,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收缩幅度扩大,反映出1月楼市销售低迷;同时,居民短期贷款同比继续少增,反映1月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偏弱。但1月居民短期信贷增长,同比收缩幅度有所收窄,反映国内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呈现逐步企稳迹象。

影响:

“社融“增速或保持较快增长

在早春效应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靠前发力,叠加各项稳信贷政策工具的驱动,温彬称,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实现‘开门红’,将有效助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主体活力。

王青观点,“考虑到春节假期对居民消费和个体经营活动的影响较大,因此,为消除春节错期影响,我们与去年春节所在的2月比较,今年1月居民短贷大幅多增3252亿,这与疫后消费、经营活力回升相一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月起央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并由此对社融中的“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进行调整。“1月这三类机构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量仅57亿,对新增社融规模影响不大,贷款核销因此多增30亿,也属很低水平。因此整体上看这次调整对新增社融的影响很小。”王青分析。

新增信贷是新增社融压舱石。周茂华认为,由于经济活动回暖,国内财政、货币继续偏积极,市场流动性继续保持合理充裕,国内企业信用环境改善,企业债券融资改善,政府债券发行适度增加,社融增速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未来:

宽信用效应或持续体现

在宏观政策延续稳增长取向、市场主体自主融资需求修复支撑下,王青认为,2月信贷有望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势头。伴随2月地方债大规模发行,社融也有望出现同比多增。整体上看,伴随经济修复势头增强,宽信用效应将在一季度持续体现,这也将对后续经济加快复苏提供关键动力。

中信证券判断,2-3月信贷仍将乐观,预计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中枢9万亿元,占全年额度40%以上。

国盛证券指出,近期资金面有所收敛,主因逆回购集中到期、存单供给增加、信贷需求有所改善等,预计后续资金面持续收紧的可能性不高。

东吴证券最新研报表示,1月金融数据高增主因疫情好转叠加银行提前蓄力,且主要靠企业端,能否走出“一波三折”、实现真正的宽信用才是关键。未来重点是修复居民信贷需求,扩消费和稳地产是胜负手,仍需增量政策精准助力。

董希淼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则需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

本文来源:

第一财经 中国新闻网 金融时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自动测量

3次元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