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002009一文回忆民企发展之迷茫前程倔强努力天发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接第十次波动之民企重型化运动

,本次介绍民营资本发展第六篇,民企发展做强的尝试和迷茫

(共3397字,阅读需15分钟)

01

崩溃之年

2004年是继1997年之后的第二个“崩溃之年”。

进军上游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几乎全军覆没,而那些激进扩张的企业也付出了惨重学费。

IT业的托普、房地产业的顺驰、顾雏军接手的科龙、张海收购的健力宝等,都在调控中元气大伤。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的大背景下,本轮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威严,出乎绝大多数观察者的预料。

然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采用如此强硬的直接干预手段似乎也是别无选择。

一开始,决策层试图采用较温和的金融杠杆,但地方政府出于地区利益的考虑,抓时间、抢进度,不断通过投资累加GDP、增加政绩。

至于投资过后导致的整体过剩,并不在地方和企业考虑之内。这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创下新纪录。

在这样的博弈中,中央不搞宏观调控,则最终呆坏账要由中央银行来买单,中央搞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则大多由地方来承担。

为了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发展,中央也只能重拳出击。

虽然从国外、到国内、再到媒体,都对中国经济发展表示了担忧,但最终,200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仍然高达10.1%,为1996年之后增长最快的年份,中国经济仍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周期。

02

短暂的胜利

到2004年,1984年初代企业,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等已经20年。

20年中,民企在推陈出新的企业长河中,后浪推前浪,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洪流滚滚向前。

最早出名的南德集团早在5年前就已灰飞烟灭,曾经的“资本运营大师”牟其中身陷囹圄。

四通经过刚开始飞奔后,已经找不到“主营业务”。幸运的是,一个叫王志东的员工,创建了新浪网。作为新浪大股东的四通先后15次在纳斯达克套现,共获得1.47亿美元,成为四通最重要盈利点。

广东的科龙、健力宝,一个是家电界翘楚,一个饮料界王者,创业者潘宁、李经纬都已经先后离职。

得到这两家企业的顾雏军、张海,都在扩张中迷失方向,相继黯然出局,两家企业,也不复往日荣光。

海尔的张瑞敏一直在坚定前行,但他的产权清晰化改造、国际化战略,都遭到舆论攻击。他选择用实际行动打破质疑。

2002年底,海尔在菲律宾、伊朗、美国等地建了13个工厂,海外营业额达10亿美元,位居全球白色家电制造商第五,冰箱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大浪淘沙,深圳的万科集团和王石则要显得顺利得多。自从专心于地产后,很快搭上行业快车,迎来了新的发展。

2000年,联想一分为二,最重要的PC业务分入“联想电脑公司”,IT服务成立了“联想神州数码公司”。

杨元庆迅速确定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三大战略转型,宣布全面进军互联网产业,相继以3亿元收购财经网站赢时通40%股份,出资5000万元创办新东方教育在线,创建大型门户网站FM365……

很快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纳斯达克指数开始狂跌。杨元庆激进的策略赔进了数亿真金白银,联想被迫大面积裁员,并全面淡出IT服务、网络、软件领域,重新聚焦于PC。

此时,联想PC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30%下滑到24%。IBM突然找到联想,声称愿意出售PC业务。

过去几年,IBM从生产硬件转为提供服务,从1993年亏损160亿美元泥潭走出,连续9年持续盈利,其PC事业部2003年亏损2.5亿美元,出卖PC事业部对IBM来说是个不错选择。

对联想来说,购并后可以从全球第九大PC厂商跃升到第三名,年收入规模由30亿美元膨胀到120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

但并购风险是巨大的。联想握有4亿美元现金,举债购下IBM要经营很好,才能实现盈利,稍有差池,就会拖累联想。

IBM都无法盈利,那联想凭什么能,这是多数人的逻辑,尽管遭到所有股东反对,在柳、杨坚持推动下,联想与IBM达成购并协议:IBM出售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台式机业务、Think系列品牌,联想支付17.5亿美元,其中含6.5亿美元现金、6亿股票以及5亿美元的债务。

并购只要做好后,联想就能进入世界500强,如果融合失败,联想就会退出中国企业史。这次真正意义上中国品牌对一线外资品牌的一次并购。

大家对联想能否做好也充满疑惑,联想在港股上先涨后跌,从一定角度证明了,这是一次希望和挑战并存的并购。

03

进击的TCL

TCL从2003年就开始了跨国经营,李东生先收购了美国DVD播放机公司赢威达,继而买下德国一家濒临破产的彩电公司施耐德。

2004年,与全球电子消费产品巨子法国汤姆逊集团成立新合资公司,又与阿尔卡特共同组建排名世界第七、中国第一的手机公司。

TCL的全球策略自然引来了一片惊呼。事实上,李东生的“对外扩张”也是形势所逼。由于多年来核心技术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家电企业均是价格战,任何产品几轮厮杀下来,均无利润。

2002年前后,平板电视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国内企业再次大打价格战,一年时间就把零售价拉下50%。而面板、机芯等占整机成本80%的核心元器件,都需要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购买。

家电价格战只能在20%空间内进行,已没有多少余地。在彩电业无利可图时,李东生切入当时空前繁荣的手机市场。

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情况下,TCL推出一款“宝石手机”,手机翻盖上镶嵌一颗几块钱的东南亚玉石,在全国城镇市场大受欢迎,2001年TCL手机闯入全国销量三强,贡献3.2亿元利润,2002年更是实现12亿元利润,成为TCL集团第一支柱。

此时,手机业重现当年彩电、空调等行业中的场景,跨国品牌被杀得落花流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迅速冲过60%。好景仅仅两三年,国产手机很快又陷入价格大战中。

全国90%手机核心模块都是从韩日引进,80%的厂家选择了直接贴牌。国产手机在质量上没有任何亮点,却在营销、低价策略上杀得难解难分。

没有创新能力的支撑,中国手机厂商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跨国供应商手里,很快手机业务成为TCL最大的亏损黑洞。

04

国美崛起

家电行业,出现了专业卖场,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商人黄光裕创办的国美、江苏商人张近东创办的苏宁。

1987年,黄光裕在北京开了一家电器店,靠薄利多销的秘诀,逐渐小有名气。

1999年,国美开始全国连锁,每家店面积不小于1000平,并以轰炸式的广告和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市场。

国美在北方攻城略地的同时,苏宁开始专攻连锁零售,在长江以南快速扩张。

随着国美和苏宁的崛起,家电“渠道为王”的年代到来了,制造商的“咽喉”被牢牢地卡住,它们的市场主动权逐渐丧失。

黄光裕甚至豪言“我已经能够控制家电业的零售价。”2004年7月,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上市,黄光裕以105亿元资产晋级“中国首富”。

05

民企出海与外资进步

中国大陆企业开始全球收购时候,台湾省IT明星企业明基收购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手机业务。合并后,明基手机产销量超过5000万只,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品牌。

到2006年9月,明基宣布放弃明基德国手机公司,申请破产。合并期间,明基为手机项目注入了8.4亿欧元资金,账面亏损累积达到6亿欧元,明基市值蒸发超过300亿元。

明基—西门子并购,凸显了跨国并购的巨大风险。

国有资本高歌猛进、跨国资本如鱼得水,民营资本却如履薄冰。大量的民营企业,要么依附于国企发展,要么卖身于跨国资本。

以润滑油市场为例。在中国,产业零售终端已经高度市场化,上游原料却被中石油、中石化控制,去海外采购可能使成本增加。由于受原材料垄断所困,中国最大的私营润滑油制造商统一石化公司把75%的股份卖给了壳牌。

而有“民营石油第一人”之称的天发石油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会长龚家龙因“扰乱金融秩序、伪造金融票据罪”卷入刑事风波。

2005年6月,龚家龙发起成立中国长城联合石油公司,业务涵盖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炼制与销售等。

尽管拿到了工商执照,但石油业经营的四大通行证,即成品油“批发许可证”“零售许可证”“进口许可证”,以及国内矿产勘探开发许可证等“四证”均无法获得。

随后,龚家龙被爆财务丑闻,被警方逮捕。原本就拼凑而成的民营石油企业结盟瞬间瓦解。

2006年12月底,遵照入世协议,我国开放了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然而,企业要想申请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却有极为苛刻的准备门槛。禁令开放之日,就是弱者出局之时。涉及石油的民营企业纷纷卖身给财大气粗的跨国资本。

民营资本在“资本盛宴”中,被彻底边缘化。在这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资本占98.36%。当时全球范围内看,盈利能力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食品、电子电器、建材、工农业设备、零售、贸易、银行、保险、制药等竞争性行业,而中国则主要集中在电信、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石化、电力等传统垄断性行业。

预告:下一篇,2000-2009第十次波动,负重前行

影像测量测试仪

测量仪器 上海

光学系统测试

小型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