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002009国企战略重组浴血脱困中石化股票发行价是多少

接第十次波动之金融改革

,本次介绍国企发展(1)战略重组,看国企发展的新思路

(共4719字,阅读需 16分钟)

01

国企战略重组

“浴血脱困”

国企“三年脱困”有了明显效果。到2000年底,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扭亏为盈,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了利润大幅度增长。

回到199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06.5亿元,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减少到525亿元。2000年,全年利润达到2300亿元左右。

对比1997年,2000年整体亏损行业由4个减少为2个,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由6599户减少到2208户。

大多数国有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2000多户企业被兼并、破产,结束了国有企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历史。

国有企业职工流动机制初步形成,2000多万职工下岗,而其中大部分已实现再就业。职工养老、失业基本生活保障体制也得到长足发展。

国有企业职工逐步由“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三年脱困改革中,逐年从企业中分离出大量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机构,由地方政府承接,职工人身依托由企业转向社会。

国有企业由依赖政府注资,转而向依托资本市场。

三年中,政府改变了给个别企业“吃偏饭”办法,除规范的债转股外,对竞争性企业已经杜绝了财政注资。企业融资逐步转向资本市场。

1998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资本投入,连续7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数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年均增长10.9%,取消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44602项,减轻企业负担1679.8亿元。鼓励消费政策有效刺激了全社会的消费需求。

而一些经济媒体在充分肯定3年脱困成绩同时,认为付出了极其高昂代价。

7次降息实际上是将个人存款大量利息,转为了国企的脱困资金,大量发行国债、债转股、境内外融资、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等措施,使用国家承担巨大债务的办法为企业脱困。

关闭“五小”导致数百万人失去工作;至于2000多万职工下岗,更是冒了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巨大风险。

在《财经时报》的一篇题为《谁为国有企业“脱困”的现在和未来买单》的文章中,就开出10项“账单”,“粗略估计”其中的8项,“政府近年来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已经直接花费了大约2.4万亿元,大概相当于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全部净利润的8倍”。

三年脱困,并不是解决国企所有问题,仅仅只是获得了喘息机会,其根本问题依然存在,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前景令人忧虑。

02

国企借入世之东风发展

国企脱困的同时,在加入WTO的利好推动下,宏观经济明显上扬。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国有企业数量大为减少,效益飞速提高,全年共实现两千多亿元的利润,同比增长140%。

在那些国资垄断领域,变革也同样在进行。

一是大规模整体海外上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先后在纽约或香港成功上市,国有公司集体出海,是当时国企改革又一面。

二是基于打破垄断、增强竞争的大跨度拆分重组。中国电信一分为五,中国石油、石化重新分家,中国民航酝酿重组,中国有色金属集团就地解散,中国五大军工集团五分为十,几乎所有的老牌国有公司都在分家重组。

03

战略性重组与“国退民进”

在3年改革与脱困艰难进行同时,理论界开始了关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的探讨。

国有经济布点过广过散,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托起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必须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收缩战线、放开竞争领域。

而国有资本须向四个领域集中:

一是安全领域,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的军事工业、造币业等;

二是公益性领域,如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

三是自然垄断性产品生产领域;

四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行业,主要是货币银行体系,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

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应该在这四个领域内存在与发展,逐步而有序地从其他领域退出。

在国退民进思想指导下,有的地方把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笼统看作“国退民进”,有的地方将国有资产无偿或变相无偿量化给个人,有的搞“半卖半送”“一卖了之”等,导致国有资本流失,也出现大量腐败。

但总的来说,整体策略促进了国企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新的战略布局开始显现。

04

国企:新的战略布局

到2001年底,全国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1.6%,逐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在组建大企业集团方面,通过改组、兼并、联合,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航空母舰”。

1998年,组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增强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涉及53个企事业单位、6000亿资产、154万职工,将所属企业中的油气核心业务以及相应资产、人员分离出来,注入新设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注入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资产评估后为4020亿元,净资产为2030亿元,职工48万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企业内部重组,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和产供销一体化。

1999年,对1996年确定的512家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名单进行了调整,补充了8家非国有优强企业,统称“国家重点企业”,组建了军工十大集团、有色金属三大集团。

2002年的电信业,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中国卫星通讯六大集团公司,组成“5+1”的市场分布,通讯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初步形成。

到2001年底,共各类企业集团2710家,资产总计达128045亿元。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均在50亿元以上特大型企业集团有179家,它们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计分别占全部企业集团的64.3%和65.6%。

而179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有165家。

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也出现,运用行政手段“强弱联合,消灭亏损”,出现了一些“拉郎配”等做法。把一些重要企业拢成集团,跑步进入到世界级大企业行列。兼并了许多没有优势的企业,欲速则不达,反而把核心企业、好企业拖垮。

05

两桶油崛起

而在战略重组推动过程中,两桶油顺利崛起

根据WTO规则,中国一旦加入该组织后,将在一两年内将成品油进口关税降至6%,3年内放开零售,5年内放开批发。

为了应对将来的竞争态势,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进行了一次大重组,组建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切分了全国的油田资源和炼油企业资产,业务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

两大石油集团组建后,立即展开加油站争夺。“划江而治”很快就被突破。一些热门站点,价格一年涨了3-4倍。

到2000年底,中石化宣布在全国新增加9000多座加油站,总数达到25000多座。中石油则新增加油站4530多座,总数达到11350多座。

之后3年,全国8万家加油站多被两大公司猎获,民营资本几乎全部退出。

当时,民营加油站货源主要是当地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从策略上优先供给自己的加油站,同时对民营加油站在价格、供给上不断制造麻烦,最终民营加油站只能离开。

在控制加油站后。两空公司开始对民营油田进行大规模、强制性的收编。虽然各地油气争夺上依然不遗余力,但是两家公司的垄断之势已不可阻挡。

完成国内市场整合后,两大石油公司则加快了出海战略。

2000年,中石油在香港H股上市。中石化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发行28亿A股,成为中国股市上最大的蓝筹股。

中石化股票的发行价在当时引起过一场争议。该公司发行H股,价格为1.6港元,而发行A股时,定价为4.22元,A股是H股的2.48倍,不公平待遇引起国内股民的愤慨。

在上市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战略投资,都是以定向募集方式进行的,李嘉诚、巴菲特、高盛投资,埃克森美孚、壳牌以、英国石油公司(BP)集团,一起成为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三家购买中石化全球发售股票的一半。

到2007年3月,中石化H股价格为6.3港元,相当于为海外投资人创造了100亿美元财富。这些海外投资人成为分享中国改革成果的最大获利者之一。

到2007年10月,巴菲特出售所持全部中石油股份,总获利35.5亿元美元,约合277亿港元。

在资本上形成血缘关系后,BP集团、埃克森美孚、壳牌获准分别与两桶油建设合资建设新的加油站。

这样的“中国故事”发生在所有国有资本控制的垄断行业,它将在2003年受到挑战,然后又在2004年得到巩固。

当时在中国的垄断行业:多是在垄断企业内进行拆分,划分市场,排斥民营资本;第二个加快资本化运作,建设跨国的全球性企业。

1999年,中国电信实现收入2295亿元,年度增长25%。但其规定不足3分钟的都按3分钟来交费,同时一些没有接通的电话也被计费,乱收费的电信成为各方讨伐对象,最后不了了之。

2000年,为了扶持日渐衰落的铁路交通部门,国务院特许其开展固定电话通信业务。铁通一成立,宣布电话的初装费为600元。

过去一年里,电话初装费是电信公司利润最丰厚的一块,之前从5500元降到了1250元,却再不肯下降。

铁通冲了进来后,中国电信迅速宣布取消初装费。垄断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竞争。

06

国企发展新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在走过了由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到“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20多年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后,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1989—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1亿元增加到14652.1亿元,年均增长11.7%,比GDP年均增长高出2.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近50%。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国有经济在石化、石油、电力、冶金等关系国家命脉行业占支配地位。1989—2001年,国有工业企业户数从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8.56亿元。

三是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数量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数0.3%,但其资产总额2001年占全部工业的59.2%,利润占49.4%。同年,我国3.4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亿元,国有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四是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截至2001年,我国4371家骨干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移动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标志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实质性重大进展。

五是政企分开取得重大进展。从1998年开始,共有6408户军队、武警、政法机关所办的经营性企业和297户军队保障性企业移交地方,530个中央党政机关所办的企业与其脱钩。2000年年底,又撤销了内贸、煤炭、机械、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等9个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相关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

六是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1999年开始,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国家对部分国有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580户企业进行了债转股,债转股总额4050亿元。

同时,为了保证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顺利推进,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

到200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资金1100多亿元。

经过重组、兼并、破产,国有企业摆脱了困境,大部小国企改制成了股份制,非国有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情况下,政府不能再充当结构调整主体,职能转向引导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企业上。

2002年底,国有企业有29449个,国有独资公司有1349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41125个。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事情,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化工作。

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出资人权责利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实现出资人的股东角色、政府的公共管理人角色分开。

2003年后是“国家所有,分级产权”,中央国有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地方国有企业由地方国资委管理。在新的国资管理体系下,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革。

自此,国企发展掀开了新篇章。

预告:下一篇,2000-2009第十次波动,国企发展新探索

3d光学测量仪

自动测量仪公司

影像仪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