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002009基金黑幕股市论战国有股减持金融曲折向前基金缩股

接第十次波动宏观经济波动之财政政策发展转变

,本次介绍金融发展(1)亚洲金融危机后金融发展,看金融在曲折中前行

(共4590字,阅读需 15分钟)

01

基金黑幕

进入2000年以来,在积极财政刺激下,牛市行情还在持续中,庄家们的表现仍然无比凶猛、肆无忌惮。

公众舆论开始传播这样一个理念,股市有一股健康、稳定的力量,那就是基金公司。

在人们的贪欲中,很快被证明是一个新的谎言。

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的研究人员赵瑜纲,为了对基金管理现状做一个例行调研,写出了两份报告。披露了投资基金大量违规、违法操作事实。

后被《财经》以《基金黑幕》发出,对基金提出质疑。

一是稳定市场作用未被证明。基金在下跌行情中,借高位反弹减仓;而上升行情中,处于显著减仓过程中。

二是基金“对倒”,基金处于弱势时,自己做托,拉升基金价格。

三是利用“倒仓”操纵市场。双方通过事先约定价格、数量、时间,在市场上互相倒仓,加快流动性,提高净值。

四是质疑基金独立性。从基金双向倒仓时肆无忌惮看,人们很难相信在机制上并未独立运作的基金,与其股东和发起人之间没有违法坐庄行为。

第五是肆意玩弄“净值游戏”。基金在上升阶段高抛低吸,反复洗盘,到了最后,成本已经极低。此时,即使股价暴跌,它仍有一倍甚至几倍的利润。

此文一出,平地掀起千重巨浪。基金公司列举大量报告中的问题,要求追究作者和媒体的诽谤责任。

被质疑职业操守的胡舒立毫不退缩,当即在三家证券报上发声反击。

10月底,中央财经大学的女研究员刘姝威撰写600字的呼吁书,指出大热门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建议银行尽快收回所有贷款。

呼吁书一出,引来蓝田强烈反击,将她告上法庭,湖北洪湖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侵害公司名誉”通知她到庭听审,她家中隔几天就会冲进一批不同身份的人,威胁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纸是包不住火的,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纷赴蓝田股份所在地,实地采访,发现了一片荒芜。

2002年1月,蓝田董事长保田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接受调查。

在基金揭黑中表现坚定的《财经》主编胡舒立声名大噪。

另一个遭到报应的大庄家是中科创业吕梁。中科创业已经创下连续22个月股价持续上涨的奇迹。公司另个大股东朱焕良开始暗地出货套现,将资产转移到境外。

中科创业泡沫瞬间崩塌,一连9个跌停,从33.59元跌到11.71元,50亿元市值烟消云散。

随后,中国证监会宣布对中科创业和亿安科技进行调查,并推出“券商高级管理人员谈话提醒制度”,深沪股市随即大幅下挫。

从2001年开始,以吕梁崩盘为标志,资本市场上庄家们已经陷入苦战。

3年后倒塌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德隆集团董事长唐万新后来承认,“2001年之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处理危机。”

02

股市论战

从1996年至2001年初,沪深股市从1000点左右一路“爬坡”,攀上了2000点高峰,股票市价第一次超过当年GDP的50%,长期“牛市”吸引大批群众加入了股民大军,累计人数已经达到5000余万。

就在“基金黑幕”曝光,股市中长期积累的问题、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各路媒体隔空对峙时候,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突然卷了进来。

吴敬琏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对基金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直接将股市比喻成了“赌场”。

他说“中国的股市很像一个赌场,而且很不规范。赌场里面也有规矩,比如你不能看别人的牌。而我们这里呢,有些人可以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诈骗。坐庄、炒作、操纵股价这种活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中国股市目前的平均市盈率已高达60~80倍,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能长期支持这么高的市盈率”。

“全民炒股不是正常的现象”。

吴敬琏的率直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被评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奖者的评价是:“一个瘦弱的老人,一个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一个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学者,一个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经济学家;2001年,他用睿智和良知擦亮中国股市。”

厉以宁等5位经济学家公开质疑吴敬琏的观点,认为应把中国股市当作一个初生的婴儿,会有很多毛病,最重要的要爱护它,不能一下子打死。

论战迅速扩展。支持吴敬琏观点的学者引媒体报道为据:投资者每年从上市公司所分到的红利,还不如银行利息。唯一的增值办法,是赚取交易中的差价,股市充满投机气氛。

反对者则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中国证券上市公司已经1200家,仅2000年就筹集资金1400多亿元,上缴印花税486亿元。

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了持续三年多时间的熊市。回头看由“赌场论”开始的这场论战,有人认为吴敬琏、许小年等人“一语成谶”,富有预见性。

而另一种看法则是:股市下滑的主要原因除国有股减持、一些上市公司业绩造假引发诚信危机等因素外,“赌场论”“推倒重来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人甚至直斥吴敬琏、许小年等人“一言毁市”。

这一年,中国证监会加大了证券市场监管、整治违规活动的力度,并引进“外援”,从香港特邀有“铁娘子”之称的史美伦出任证监会副主席,并邀请数名港台人士担任顾问。

8月,制造过无数百万富翁的第一大“牛”股银广夏,虚构利润达7.45亿元被曝光。随后,号称“中国上市公司50强之首”的东方电子、以高科技身份上市的麦科特、华纺股份、通化金马、ST猴王等等企业皆因造假、欺诈等行为受到惩治。

03

国有股减持风波

作为“有进有退”方针的措施,2001年中,国家开始“国有股”减持,出售股权所得将用于社会保障基金。

新股发行或增发股票时,均须出售国有股,并明确规定,国有股定价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

此举立刻在股市上引起轩然大波。

股东减持、增持股份,是证券市场上最普通的事。但是,由于中国股市设立初期,股市分裂为流通股、暂不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后者总量占了整个股市的2/3。

暂不流通的股权,按照远远低于流通股的协议价转让,事实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市场。

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上独有现象,最初股权分置,主要担心国有企业被私人资本、外资控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如果占较大比例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会使上市流通股票过多,股价过低,市场发展不起来。

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对企业控股,实际操作中就是不准流通,只能协议转让、质押、回购、拍卖。

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首要问题是国有股为各级政府持股,把个别政府官员意志加于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大半个市场份额,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股权分置造成市场扭曲,控股大股东的利益取向与流通股股东往往不一致国有控股主体会尽可能地挪用上市公司资源,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这种机制也激励非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做假上市。

由于控股股东的股票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只能场外转让,转让价格一般按净资产价值,交易价格很低。加上控股股东不关心二级市场,使上市公司行为和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价格脱节。

二级市场上的流通股股东只能更倾向于短期投机,而不是长期投资。股票市场失去了经济晴雨表功能,反而成了一个投机市场。

面对这些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在二级市场流通。事实上,股权分置改革在90年代末已经开始探索。

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前提下,适当减持,所得资金用于企业改革、发展。

1999年,在近90家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比重62%,国有股减持第一步目标是使这一比重下降为51%。

最终黔轮胎、中国嘉陵进行试点。配售价格分别为4.5元/股和4.8元/股,相当于它们1998年每股收益的11.8倍和18.5倍。

消息一出,因配售价格过高,两只股票价格立刻破位下跌,只用了不到10个交易日,中国嘉陵的股价从8.2元/股跌至4.85元/股,黔轮胎的股价从8.5元/股跌至5.9元/股。国有股减持试点遭到市场拒绝而被宣告暂停。

2000年6月,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会议上说,中国政府将积极推进国有股上市,把部分国有资产变现用于社会保障。

官方对这次减持抱有很大期待,但市场反应却出乎意料,沪市股指从2001年6月6日2238点高位下降到2002年1月29日1392.7点,暴跌845.3点,跌幅达37.8%,深市股指

亦以相近比例大跌。

媒体用“一泻千点”来形容这一时期股市的暴跌。

证监会随即宣布“国家拥有股份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的规定。

实际上是减少募集资金,次日上证指数大涨9.86%,成交量增加3倍多。

2001年11月,证监会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

2002年,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停止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

2003年市场在1300点上下徘徊。国有股停止二级市场减持,转向了场外协议转让,监管部门认为这是对股民的利好。

但二级市场并不领情。市场普遍认为这些股终究还是要流通的,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夭折,根源于方案本身内在缺陷。

一是主观色彩太浓。国有股减持事关千百万人的利益,减持方案全然不顾市场人士的各种意见,引发了市场的巨幅波动。

二是方案“圈钱”倾向太重。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一个钱字,虽然减持用来补充社保基金,但不能因为目的高尚,就不注重手段合理。

三是方案实施过程违法。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的股权变动,须经过2/3以上的股东表决通过;股份公司发起人的股份在公司设立的三年内不能转让。国有股从不流通到流通,上市公司没有进行必要的决议。相反,为了尽快“圈钱”,一些根本未达到三年时间的发起人股份,也进入二级市场流通。

证监会不得已,开始面向全社会征集新方案,但不论管理方案如何,目的仍然是卖股票。从实质上说,各方争论的焦点集中于非流通股如何定价这个核心问题上,这有两个不同的思路,即主观定价思路、市场定价思路。

虽然最终通过了以“市场竞价”为主要原则的减持方案,但市场在第二天“用脚投票”,上证指数狂泻。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引发股民集体“减持”。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此次方案虽然较之前有所收敛,但市场已形成了股改预期,基本就是方案成形之时,就是股价下跌之时。

当时有方案建议,缩股流通后,把国家持有已有流通权的股划给社保基金,对市场资金既无压力,又解决了社保基金今后资金问题。

缩股以后的股虽然可流通,但一般有一个较长锁定期,等到可以上市了,人们早已熟悉了在缩股后可流通市场中的游戏规则,冲击自然就小多了。

不过,缩股办法在操作中也存在两个困难:一是法规和政策上可能需要相应的配合调整;二是缩股比例市场竞争确定缺乏现存的经验。

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实现“双赢”或者“多赢”方案。但任何一项改革,不可能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获利。

从宏观面来讲,股市的成长,国有资产的增值,是因为有生生不息股民进入这个市场,而他们看重的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股市红利。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如果一件事当下做阻力比较大,也许后面再做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

深沪两市则继续陷于绵绵阴跌之中,至2002年6月,沪市探至最低的1300点,8000亿元市值付诸东流。国务院随后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

新华社报道,停止国有股减持,一是难以制定出系统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二是近期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平衡,没有必要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

次日,股指又迅速直奔涨停,沪市单日股指飙升144.59点,涨幅达到9.25%,成交量将近900亿。这一天,又被称作“6·24井喷”。

不久,股市再次归于沉寂,1748点的“6·24行情”成为最高纪录,持续至2004年4月才得以改写。

预告:下一篇,2000-2009第十次波动,金融改革、证券突围发展

影像式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价格

测量仪器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