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12014供需两弱如何孕育原油大牛市2014年中石油原油平均价格是多少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2011-2014年间,国际原油价格在100美元的高位徘徊了3年多的时间,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须知,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当时的100美元,可能相当于如今的150美元。

以往高油价的出现,要么像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样,结构性短缺导致原油价格大涨,要么像2007年一样,过度繁荣和泡沫导致需求大爆发,但是2011-2014年间,中国GDP增速下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为什么国际原油价格还能持续维持高位?

实际上,这一轮国际原油价格的大涨起源于金融危机。

我们知道,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油价一度上涨到147美元的天价,并随后从2008年7月到2009年1月,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国家油价跌到了40美元,跌幅近70%。

原油价格的暴跌和金融危机的恐慌,让很多原油投资者削减了投资计划,数据显示,

2009年将达4002.04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533.58亿美元,下降11.8%。

与之相对应的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巨量的量化宽松政策,期间,中国政府也开启了著名的“4万亿刺激计划”,需求端快速回升,带来了对原油需求的持续上升。但总体上,全球对原油的需求还是较弱。数据显示,2011-2014年间,全球的原油消费也只是从40.59亿吨上升到42.11亿吨,

2011-2014年的原油消费增长率分别为0.69%、1.75%、1.33%、0.62%,远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率

与原油价格较大的大宗商品价格在这段时间,早早就出现了疲软的迹象。

文华商品指数自2011年初达到233的高点后,至2015年初,已下降至120点左右,接近腰斩,反映了2011-2014年间原材料与原油价格高度分离的走势,也反映了实体经济需求的下行

但,与消费端的疲软相对应的是供给端的更加疲软。

2011-2015年间,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局部战争,但是局部性的摩擦却不间断,引发原油供给端的动荡。

伊朗“核协议”引发制裁

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29号协议,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制裁措;2011年12 月,美国公布《2012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自2012年6月28日起,如果某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继续通过伊朗央行从伊朗购买石油,美国就切断改过所有金融机构与银行的联系。

对伊朗的制裁导致全球原油供给出现了短缺,加剧了全球原油短缺

。期间,伊朗原油出口量下降了近150万桶/天。

“阿拉伯之春”引发原油供给紊乱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自2011至2014年的阿拉伯运动,已发生在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为导火索,后续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形成燎原之势。期间,OPEC原油产量下滑。

所以,2011-2014年的原油市场可以用“供需双弱”来形容当时的格局。

但,“供需双弱”虽然有可能带来高价,更可能的是低油价。因为沙特等国完全可以通过增产来填补原油缺口,但实际上却没有走向这条路。

一方面是经济下行的总趋势让产油国不敢轻易增产,害怕引发原油价格的大跌,高油价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外加2008年以来的金融炒作风潮,引发了市场对原油期货价格的炒作。

因此,原油价格在供需双弱的格局下,依然保持了高位,但这样并不是常态,能够维持3年之久已经是一种非常态。

2014年后以美国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原油产量大幅增长,OPEC国家为打击页岩油生产,采取增产保份额的策略,

全球原油供给大幅过剩。

另一方面,2014年后全球经济放缓,原油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多国PMI落入衰退区间,后金融危机的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高速发展,原油使用效率也得到提升,原油需求大幅放缓。

终于,

原油价格在2014年6月开启大崩盘之旅,油价高位下跌75%左右

实际上,我们在观察这一轮牛市的时候,可以发现供需并非影响油价的关键因素,因为需求可能很难控制,但供给的集中化导致OPEC组织在石油定价权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而当前,

国际油价在俄乌冲突的大格局下,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原油价格处在高位,但是衰退预期持续升温,大宗商品价格已经疲软,与此同时,在新能源革命的冲击之下,全球原油消费的前景并不乐观。总体上,也是供需双弱的格局

展望未来,在俄乌冲突解决之后,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迎来一轮大熊市。

OGP影像测量仪

ogp测量仪测高度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