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书名页
第一部 上市
分步骤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信集团,2011年以集团90%以上的核心资产发起设立中信股份,2014年通过借壳集团旗下公司中信泰富实现在香港上市,同时引入包括淡马锡、泰国正大集团、卡塔尔投资局等境外机构和腾讯、泛海、雅戈尔等国内知名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2015年,中信股份继续向泰国正大集团、雅戈尔进行股权转让,继续扩大战略投资者股比,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完善多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了与战略投资者在金融、制造、房地产、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协同共赢,提升了中信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典范。
——摘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4年9月1日,常振明在香港联交所为中信股份上市鸣锣。
此次跨境交易,中信集团采取了将其全资持有的中信股份100%股权注入中信股份下属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0267.HK),实现境外整体上市。
在上述交易中,2014年8月首次配售,中信泰富共引入27家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并以173亿股股票和423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作为对价支付给中信集团,中信将所募资金全部上缴国家财政。
2015年,中信股份定向发行8.59亿新股,募集资金约120亿港币。
2015年8月,中信股份向正大光明发行33.28亿优先股(后转为普通股),募集资金459亿港币。
综上,中信股份上市共募集资金1110亿港币。
2015年4月,中信集团向正大光明转让中信股份10%的股权,收到对价款约344亿港币。
至此,中信集团对中信股份的持股比例摊薄到58.13%。
本次交易是迄今中资企业最大规模的跨境并购,是香港市场最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定向配售。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部署始于2008年。其实在中信银行完成了A+H股上市之后,中信集团即开始着手下一盘大的棋局。但如果认真回顾中信的历史,却可以发现,这盘棋局的第一枚棋子在更加久远的过去早已布下。
1990年的春天,中信香港集团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并更名中信泰富。从此,中信泰富成为中信香港集团的大舞台,一出出令人瞠目结舌、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大戏在这个舞台上演。
中信香港将旗下的优质资产,包括港龙航空股权、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股权、香港电讯股权等一个接一个地注入中信泰富,使得后者跳跃性地实现资产扩张,市值迅速扩大。到1996年底,中信泰富的总市值高达957.8亿港元,居香港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是中信入主泰富时的24倍。在这个过程中,中信香港集团不断实现了集团公司的资产变现,以此获得了继续发展的雄厚资本。
谁能想到,几乎一模一样的大戏将在20多年后再度上演。
大幕拉开之前,尚有各种铺垫。
2006年,中信泰富从澳洲商人手中斥巨资购入西澳磁铁矿,在铁矿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为对冲汇率风险,时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荣智健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24家银行签订了数十份杠杆式外汇合约。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爆出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导致了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截至2008年年末,巨额亏损已扩大到186亿港元。短短30多个交易日内,中信泰富以每天亏损1.1亿港元的速度坍塌。
关键时刻中信集团出手,一方面紧急向中信泰富提供15亿美元备用信贷,随后泰富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向中信集团定向增发14.5亿股股票,替换上述备用信贷。增发完成后,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从原来不足30%增加到57.6%,实现了对中信泰富的绝对控股。
中信泰富的外汇危机解除,但它有关澳矿的磨难才刚刚开始,此话后叙。
所有这一切,成为中信集团整体上市战略大戏的伏笔,历史的逻辑环环相扣,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个棋子,成为此后常振明谋篇布局的关键。中信泰富将再次走到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展示自己的特殊价值。
中信集团的改制与整体上市再次站上了国企改革的潮头。
到2013年年末,中信集团总资产达42997亿元,净资产2719亿元,201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51亿元,净利润378亿元。中信集团已经为整体上市作好了准备。
此时,中信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宽松。
2005年8月,中国证监会联合中央五部委共同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要积极推动优质大型企业集团借助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吸收合并、股权置换等多种资本运作模式,推进企业集团完成整体上市。
2008年12月,国资委把加快推进国有控股公司整体上市,作为2009年中央企业工作重点。
按照孔丹的设想,将在2008年启动中信整体上市的按钮。但是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打乱了这一计划的进程,却也使得这一战略有了更加急迫的现实需求。中信澳矿所面临的生死之困让常振明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计划,并开创性地将H股上市方案变成了“蛇吞象”的红筹股方案。这绝不仅仅改变了中信泰富原有的“小马拉大车”(背负中信澳矿)的被动局面,更对于稳定香港经济,对于释放改革红利,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着今人或难以评述的长远意义。中信再一次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国企改革范本,一如它在过去的35年所贡献的每一个“共和国第一”。
中信整体上市,迅速在集团层面形成倒逼态势。
王炯说:“集团下一步要寻求新的发展,在整体上市背景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比以往有着更强的现实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信整体上市后,先后引入正大集团、伊藤忠商事、全国社保基金等多家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为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做出了有益探索,这也是国家首次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减持国企股份回收现金的成功范例。对于中信股份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拓宽融资渠道、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共融资1455亿港币,约合1160亿元人民币。中信将其中的500亿上交财政部,剩下的钱留在上市公司,使得中信的各个子公司、各个业务板块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2017年结束的时候,中信集团财务部对过去3年的财务情况做了精心的汇总,他们的结论是——“上市3年,中信集团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3年间累计实现收入1.1万亿,复合增长率8.6%,增速跑赢大市。2017年世界财富500强位列149位,比上市前提升37位;
3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03亿元,复合增长率6.9%。收入、利润增速均超同期GDP;
2017年底总资产6.33万亿元,较上市前增长34%,复合增长率10.3%;
2017年归母净资产达3049亿元。国有资本流动性显著提升,保值增值率达118%;
上市3年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605亿元,占中信成立以来的40%;
上市3年间,中信向国家财政部上缴分红533亿元,上缴税金1072亿元;
上市后杠杆率持续下降,2014年中信集团的杠杆率为7.4倍,到了2016年降为5.7倍;
中信集团的有息负债从2014年的2735亿元,降到了2017年的2263亿元,下降了近500亿元,国际评级公司因此调高了中信集团的评级。
上市以来,中信集团得以从存量端和增量端双向发力,持续推进结构性转型升级。
中信在香港联交所的整体上市,为中信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创造了重要条件,它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中信事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
让我们回到事情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