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沈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深化改革、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积极抢抓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转方式、调结构,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89亿元,比上年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5.5亿元,下降1.9%;固定资产投资6575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8.4亿元,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20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5元,增长10.2%;城镇登记失业率3.03%。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含汽车产业)1813亿元,增长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9%。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和8.1%。行业领军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华晨宝马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21.4%。采埃孚伦福德、新松机器人、辉山乳业、同方多媒体、东药集团产值分别增长46.3%、24%、22.2%、11.9%和10.5%。我市成为首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740亿元,增长9.6%。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成立,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成为省级产业基地。富创大型铝件制造技术开发、中科仪防腐真空集成系统研发和示范应用、新松硅片集成传输系统研发和示范应用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
用电量、货运量平稳增长。全社会用电量296.3亿千瓦时,增长2.57%,其中工业用电量152.7亿千瓦时,增长2.41%。货运总量2.3亿吨,增长9.2%。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8.4亿元,增长1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家具、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3.5%、26.6%和22.8%。我市获准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商品房合同备案面积1450.5万平方米,下降17.2%;合同备案金额976.3亿元,下降17.7%。外地人在我市购买商品住房577.8万平方米,占全市的47.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商品房备案均价6731元,下降0.6%。
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267.2亿元,增长12.5%。国开行贷款授信122亿元,支持我市棚户区改造。盛京银行与苏家屯区、新民市签署支持城镇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新增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54家,平安银行沈阳分行、朝阳银行沈阳分行、新韩银行沈阳分行、普华永道沈阳分公司开业。盛京银行、禾丰牧业、萃华珠宝分别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上市,新松医疗、帝信通信、麟龙科技等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沈北新区成功发行10亿元棚户区改造债券,铁西区获准发行12亿元保障房建设债券。
软件、物流、会展、旅游业发展较快。软件服务业营业收入1500亿元,增长11%。沈阳国际软件园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单位。沈北现代综合物流园、沈西制造业物流园和浑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共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增长29.6%。成功举办了制博会、农博会、韩国周、国际飞行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300项,增长12.8%;交易额2270亿元,增长13.5%。接待国内外游客8305.6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1065.6亿元,增长14.3%。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
(三)县域经济发展良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预计一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9%、12.9%和25.2%,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个、9.9个和23.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应对措施及时有效,全年粮食总产量72亿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发展高效节水滴灌面积8.7万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119个,比上年增加11个。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紫烟薰衣草庄园、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10个都市农业项目建成。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农事龙头企业33家。养殖业平稳发展,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3%、2%和3%。
(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体制分级管理和食品安全职能划转工作,将市卫生局、计生委组建成市卫计委,将市物价局、中小企业局、粮食局、畜牧局的机构和职责并入市发改委、经信委、外经贸局、农委等部门;简政放权力度加大,取消、下放行政职权649项,取消、缓征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为企业减负10亿元。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北方重工与中国建材集团签订了重组框架协议,沈鼓集团完成私募股改和员工持股,东药集团完成股权定向增发。非公经济改革取得成效,新登记内资有限公司2万户,增长83.5%;开展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试点工作;出台了引进社会资本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建设的意见。统筹城乡区域改革加快实施,《沈阳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方案》以及沈河东部经济区、沈阳汽车城二期、皇姑首府新区、于洪新城低效用地项目改造方案获得省国土厅批复;新民市陶家屯镇国家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进入收尾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模式试点进展顺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3.9万亩,是上年的4倍。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国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首个科技板块,已有573家科技型企业挂牌;辽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式运营,首次挂牌金融资产500亿元。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成立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远大科技创业园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机床集团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台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i5系列智能机床,新松公司国内首条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试生产,东网科技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投入运行。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市经贸代表团赴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台湾、香港以及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地区开展了招商引资活动,签署了中法沈阳生态园经贸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合作项目说明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亿美元,增长0.5%。出口总额71.4亿美元,增长2.1%。新签对外投资协议额3.7亿美元,增长86.6%。
沈阳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铁西产业新城、蒲河新城、沈抚新城、浑南新城、永安新城、浑河新城建设全面加快。沈抚同城化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环境同城化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交通、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取得新突破。
(五)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发挥关键作用,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固定资产投资6575亿元,增长3%,其中工业投资2493.4亿元,增长16.7%;房地产开发投资1975.8亿元,下降9.5%。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35个,完成投资5144.5亿元,增长5.7%。29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完成投资2153.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5%。上通北盛三期、上海航空发动机新工厂、普利司通轮胎生产基地投产,新松智慧产业园部分投产,新城亿丰时代广场、润恒果蔬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竣工。总投资88亿元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三期、总投资70亿元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扩建、总投资150亿元的盛京金融广场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城建投资完成308亿元。沈阳北站北广场改造、云龙湖桥、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二环快速路二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沈阳南站主体工程封顶,地铁9号线和10号线等项目加快建设,谟家堡跨三环桥竣工通车,长客西站综合交通枢纽、9处地上人行过街设施投入使用,45条街巷路整修工程、15处市民休闲广场全部竣工。三环、四环沿线生态绿带等景观得到全面提升。完成131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和40个老旧小区节能暖房工程。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评审。完成3个省级生态乡镇和35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市植树造林42.8万亩。卧龙湖生态保护区对外开放,棋盘山秀湖环境整治等工程开工。完成电厂烟气治理项目35个,联网锅炉房134座,完成95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推进50户高耗能企业节能管理达标活动。祝家1000吨污泥处置项目竣工,西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在292个居民小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3%。
(七)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民生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5.5亿元,下降1.9%;地方税收收入610.2亿元,下降6.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14.3亿元,增长3.7%,重点支持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
重点民生得到保障。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医疗、环保等重点民生支出76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5亿元,增长11%;社保支出155.1亿元,增长12.5%;医疗支出44.6亿元,增长23.3%。
(八)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持续加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720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5元,增长10.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实名制就业21.4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5713人,带动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3%,低于控制目标近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9.8%。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2.7万人,增长3.1%。完成102.5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发放工作,月人均提高190.7元。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平均分别提高10.2%和10.5%。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增长14.3%。
住房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完成保障性住房任务3.1万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7万套(户)。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1.2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433户。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改造幼儿园100所,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1.5万个,完成110所义务教育学校、34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盛京大剧院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会馆等项目开工,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4万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胸科医院二期、职业病医院开工建设,市胸科医院一期、四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加强。市全民健身中心正式开放。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受经济结构性矛盾、周期性波动等宏观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全年预期目标3个、11.4个、12个和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由于受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农副产品加工、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增加值仅增长0.9%、0.5%和-3.3%。三是服务业结构调整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需进一步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10.9%。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还要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之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动沈阳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2015年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
分析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速会略有回升,但同时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但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层次矛盾凸显的阶段,一些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我市看,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将为我市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和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但同时我市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多元化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基于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和我市经济发展走势,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改革创新、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依法治市”的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方式调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继续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措施
全力以赴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机遇,把落实《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作为201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确保全面完成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紧紧依靠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大力增强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柱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中德装备园建设,承接德国高端制造业转移;推广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争取国家支持我市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继续保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势头,启动宝马研发中心项目,吸引更多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加快发展现代建筑产业,鼓励项目建设使用装配式建筑产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机器人产业布局和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支持航空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总装、发动机等方面合作,启动东北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沈阳国际半导体产业园、东北微电子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抓好浑南生物医药产业园、同联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全力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大力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化各类服务业集聚区主体产业功能规划定位,优化商业业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街、北站北和沈北金融后援服务基地等金融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物流业,重点推进沈阳国际物流港、中铁集装箱沈阳中心站等物流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铁西区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研发设计、检测检验、总集成总承包、信息服务、贸易营销等非主营业务从工业企业主体分离。
推动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传统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网上消费。发展壮大旅游业,促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拉动旅游消费。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增加信息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扩大信息消费。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满足健康养老消费。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商品房销售,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需求。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在325万吨以上。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种苗产业及高标准设施农业。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提升工程。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突出抓好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大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推动农业保险机构发展。加快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努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力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市区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加快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县域延伸。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节水滴灌面积4.8万亩,完成20.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加快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设施完善提质、宜居示范创建三大系统工程。
(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把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努力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障碍,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突出抓好简政放权,加快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制度,重点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关键环节,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突出抓好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东药集团、客运集团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机制试点等工作。积极吸引央企、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优秀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非公经济改革方面,突出抓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等工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环保、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12个领域,积极开展培育和壮大民营企业集团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好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统筹城乡区域改革方面,突出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扎实推进沈河东部经济区、沈阳汽车城、皇姑首府新区、于洪新城等区域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有序流转新模式。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突出抓好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全力争取振兴银行和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在沈阳落户,推动设立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鼓励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积极探索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市推广的途径,积极申报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试验区,推动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等新型研发实体建设。
(五)继续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突出抓好全市270个重点项目、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55个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开工南北二干线、长安桥、中央大街桥、沈抚连接带热电厂等项目。加快京沈客专、地铁9号线和10号线等项目建设。确保沈阳南站、沈阳北站北广场改造、沈丹客专、云龙湖桥、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二环快速路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竣工。二是抓好工业项目建设。新开工米其林轮胎三期、有轨电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德邦高分卫星数据应用系统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华晨宝马铁西工厂三期、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扩建、华夏智能装备产业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有色冶金装备产业园、法雷奥汽车传动系统、中国移动位置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三是抓好服务业项目建设。新开工新汇太原街商业中心、嘉里中心二期、红星国际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盛京金融广场、华强金廊城市广场、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裕景中心一期、友谊时代广场、豫珑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四是抓好农业项目建设。新开工汪盛牧业奶牛养殖场、今日农业有机莓种植园、万谷园米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中国辉山乳品城、兴隆堡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康平县全产业链乳品产业集群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威云水果储藏、恒生食用菌生产二期、法库县奶牛养殖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五是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新开工沈阳美术馆、房产档案馆等项目。加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会馆、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职业病医院、胸科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确保市老年养护中心等项目竣工。六是抓好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新开工老虎冲垃圾焚烧发电、大辛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确保西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老虎冲垃圾场渗滤液处理、大辛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老虎冲餐厨废弃物处理等项目竣工。
(六)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结构,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大对德国、法国等国家的招商力度,巩固韩国、香港等传统招商国家和地区;加大对产业链高端的招商力度,以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建筑、节能环保、高端服务业为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大的优质项目。大力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提升沈阳综合保税区功能,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的便利化措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对南美洲、非洲、中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口;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全力争取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出口总额增长5%。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扩大我市对俄经贸合作。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推进沈抚、沈铁、沈本、沈辽鞍海、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沈铁二号公路、沈阜开发大道彰武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加快沈抚同城化进程。
(七)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步伐。深入实施“青山工程”,抓好破损山体治理、沈西北防沙造林和经济林建设,继续提升重点街路、公路、铁路、运河等绿化景观。扎实推进“碧水工程”,加快棋盘山秀湖环境整治、卧龙湖国家湖泊环境保护试点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强细河、满堂河等小型河流治理工作。加快实施“蓝天工程”,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拆小并大”、升级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等工程,启动新型高效煤粉锅炉供热技术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确保于洪造化等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监管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3%。
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市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加快以公共交通动态信息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加强公交枢纽站、停车场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提高垃圾综合处理水平。
(八)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大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指导线制度,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继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工作,积极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做好实名制就业工作。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医保门诊及住院报销比例,加强社会保险重点群体扩面征缴工作,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1万套(户),棚户区改造2.2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659户。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密切监测重要生活必需品价格情况,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1万个,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推进沈河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市图书馆分馆15个、群众文化共享基地5个,实施农村有线电视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积极推动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设健身走廊等体育惠民工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从严抓好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位代表,做好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改革创新,合力攻坚,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完成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同时,科学谋划、精心编制好全市“十三五”规划,为加快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