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钱的机票--总利润
一个聪明的中国留学生小朱在欧洲旅行时,准备从巴黎乘
飞机飞回伦敦。如果按正常航班来买票,票价是181英镑,这对不太富裕的小朱来说显然有点贵了,于是他仔细搜寻报纸信息,希望能买到最便宜的机票。结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后机票价是多少?6.3英镑!
但这还不算小朱买到的最便宜的机票呢。有一次他从比利时飞回伦敦,竟然只花了0.01欧元,合人民币8分钱!
小朱后来把这种现象写进自己的畅销书《3000美金环游世界》里。
为什么欧洲的机票能这么便宜?这就是我们要提到的另一个经济学现象:价格歧视。
超级市场里,顾客出示会员卡或积分券,便能买到便宜货;提前半年通过旅行社预定的机票价格,与即买即走的机票价格相比,可以相差好几倍;日本汽车远销到美国,竟然比在日本本土的售价还要低廉;餐厅里同样的一桌饭菜,如果客人是最近一个星期曾经光顾过的,就可以打八折;两个学生即使成绩相当,但贫穷学生却可以得到助学金,实际上等于交了较低的学费……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但针对不同的顾客,价格却大不一样,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你可以说这是"价格歧视"、"不公平"、"不正当竞争"、"欺骗顾客"、"倾销",也可以说这是"让利"、"优惠"、"补贴"、"扶持"。但经济分析可以让你识破词语色彩的误导,认识市场定价行为本身的意义。
我们来设想厂商定价的情形。价格如果定得过高,虽然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大,可是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很少,总的利润并不高;反过来,价格如果定得过低,虽然能卖出大量的产品,但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也还是低。
事实上,厂商定价的时候,"价格"的高低是无关宏旨的,切中要害的是"总利润"。就是说,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特点,根据顾客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使得总利润达到最大。否则,价格高,未必赚;客人多,还是未必赚。
欧洲的机票价格变化多端,不要说头等舱、商务仓和经济舱座位标价悬殊,就是相邻的两个座位也照样可以相差一倍,有时候经济舱的座位比头等舱的还贵!这种现象,什么"价值决定价格"理论,什么"成本决定价格"理论,都是根本没有解释力的。
从需求原理出发的经济分析是这样解释的:航空公司根据各种"线索",将乘客加以甄别(即"歧视"),根据乘客对飞行服务的不同需求,制定完全不同的价格,从而在不同类别的乘客身上分别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这些"甄别"或"歧视"的线索,可以是顾客自己声明的,比如顾客开口就要头等舱,显然他愿意为了双脚伸得稍微长一点,或者为了在那十来个小时里独占一个电视屏幕,或者为了在旅途中喝点好酒而多付很多很多的钱。
还有一些"线索"是顾客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比如顾客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报纸和旅行社之间搜寻,是否愿意提前两个星期甚至半年预订机票,是否愿意耐心填写"里程奖励计划"的表格并随时留意各种优惠活动等等。航空公司根据这些线索,把"闲人"(也就是时间的成本较低的乘客)甄别出来,用低得多的价格吸引他们,从而创造本来不会发生的营业额,增加公司的总收益。
专家指点:即使卖8分钱的机票,航空公司也不会亏本;相反,敢卖8分钱的机票,证明了航空公司的精明--善于分析市场和顾客,来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