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思妤、于静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晚景萧条
“我现在啥现实都接受,也不像年轻人有那个斗志了,自生自灭呗。”
坐在街沿边的唐大爷抽着烟,神情落寞。积压的十几万元塑料袋,就像乌云笼罩心头。早上五点出摊,大半天过去了,刨去成本、开销,利润不足百元。以前替人看包一天能挣20元,如今,这样的好事儿好几天也撞不上一回。
不远处,他的东北同乡张大娘拿胳膊肘支棱着脑袋,面前摆着的拉货小车无人问津,生意惨淡得直打瞌睡。
像这样的小摊贩还有十几个,大多来自东北、山东农村,十多年前跟随同乡来到这里,零星散落在世纪天乐广场一侧。
世纪天乐所在的整个批发商圈,因毗邻动物园而得名“动批”,与大红门、雅宝路齐名,并称北京三大服装批发市场。
动批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起源于一批路边服装摊位,彼时,国内服装零售批发行业刚开始萌芽,“倒爷”们拿着编织袋到南方采买服装,到动物园支摊儿叫卖。后来周边逐渐形成东鼎、聚龙、众合、天皓城、金开利德、世纪天乐等多家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多足鼎立的综合商圈。
前些年,这里曾是掘金的好地方。“赶上生意好一天能卖几十万。有钱的多的是,开几百万豪车的都有。”
“最早来动批的人,多数在动物园门前卖老玉米,后来动批的棚子搭起来了,三千元就能买断一个摊位,生意好做极了,很多人都赚翻了,发家了,在北京买了两套房子。”
在繁荣市场的同时,随着人流、物流、车流的不断集聚,交通、治安、环境等社会问题日渐突显,以服装批发业为主的业态已不适合中心城区的发展。2013年,动批疏解提上了日程。
疏解消息四散,这里冷清了许多。2016年初,西城区两会期间,区政府透露动批日均客流量已从6万-7万降至1万左右。周边的餐饮、物流产业跟着唇亡齿寒。
“原来这可火了,卖烧烤的,卖吃喝的,卖烟酒的。早先一间一间的,现在都砌上了。”顺着蒋大爷所指的方向望去,马路对面的一溜儿小卖部,窗口洞开,里面空空如也,剩下的一两家摆着几排蒙尘的香烟饮料,被隔离在铁栏杆后。
一年半前这里设了治安岗,仅交通协管员就有十多人。大货车不准进来了,运货的人也少了。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原来每到下午两三点钟,装满服装的大货车一辆一辆地往外开。早晨,也有运服装的货车开进来。”相比昔日的车水马龙,现在物流公司窗口前门可罗雀,萧条了很多。
大梦落幕
6点,市场大门一开,人群鱼贯而入,熙攘声中混杂着各地方言......在快时尚还未进驻中国、淘宝未成气候的年代,每天10万多人走进各大市场上万个摊位。
相对于王府井、西单、三里屯等走高端路线的商圈,“动批”以时尚便宜著称,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批发商,也吸引了大学生、普通白领等众多散客,早年间甚至范冰冰、王菲等明星都曾在此淘货。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怎么拿货啊?”姑娘眉头紧皱不太相信。在动批做了十多年,主攻外贸原单服饰的大麦一听就知道是个散客,一句“尾单”打发了事。
事实上,这些名牌服装尾货占少数,大部分是高仿。每隔几天,大麦就会购买大牌热销服装交给工厂拆解、打版、生产,价格却是原款十分之一甚至更低。难怪,郭德纲在相声中有个包袱:国际时装周不用去什么米兰、巴黎,来动物园就可以了!
如果在网上搜索“动批”,不难发现一些购物攻略:不化妆,拉个小车,提着黑色大塑料袋,一早7点就到,开口就是‘怎么拿货啊' ......大麦说,其实这些招儿根本没用。“我说,拿货的话必须是一套(每个尺码各一件)。很多零买的人当时就懵了,不知道这里的行话。”
2005年8月,旧天乐改造为一栋20层2200个商铺大型市场世纪天乐,能批发能零售,还配上了停车场、监控和中央空调。大麦说,悔恨自己眼光不行、魄力不够。当时有的摊主包了一整片档口出租,早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动物园寸土寸金,做这种简单的服装批发生意合适吗?”有网友打比喻说,“没见过在华盛顿摆摊卖衣服的吧?”现在服装批发市场林立,加上网络购物的围剿,而动批还在做着简单、原始的批发生意,与30年前无异。
据北京晚报报道,西城区常务副区长孙硕提到,目前“动批”累计撤市、闭市7个市场,疏解摊位数5000个,2017年底前,“动批”各市场将全面完成疏解。
疏解工作已被按下快进键。尽管如此,世纪天乐、众合、东鼎、天马百合等批发市场还在正常运转。这也难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太多的人在这里谋生,搬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目前正在营业的几家市场,境遇也各不相同。市场开业没多久,搬迁的消息就到了,2013年开业的天和白马人气没聚起来,就散了。1998年开业的东鼎、2005年开业的世纪天乐等老市场,人头攒动,依然很热闹,各种打包好的货物堆满了过道。而且,几乎每家每户都挂着招导购的招牌。
2013年5月,动批所在地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完成了一份关于“动批”的万字调研报告。报告提到,在与“动批”各大批发市场运营商和经营商户座谈中了解到,市场运营商和经营商户均反映近年来生意非常难做,经营效益下滑,各商品交易市场销售商品利润普遍较低。
营业水平的“降速”,似乎成为某种层面上的“刹车”。实上,国际市场的冷却和电商的兴起,让“动批”的传统销售模式大不如前,商户利润空间遭到挤压。50一件的衣服,网上80就卖,实体门店需要支付租金、工资根本无法承受,陷入关店潮。
大麦将这种变化看在眼中,她觉得最近一年多的生意尤其不好做。她说:“就算不搬迁,也有商户撤摊儿不干了,有挺多出租、转租的。”如今,她大部分生意已经转移到了微商。
世纪天乐顶楼21层冷清得可怕。七八年前,安徽人杨大哥开始把生意挪到线上,主要为淘宝店供货。他在顶楼租了两间房间用作仓库,比楼下的档口租金便宜了至少五倍。他说,动批的变化对他影响不大,自己在广州中山有牛仔裤工厂,一天能发五六千件,如果报上聚划算的活动,一天能卖一万多件。
疏解去路
动批是北京著名的商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里也是著名的交通拥堵点和偷窃事件高发地。2013年7月,北京公安局发布“治安地图”, 曝光19处各类型案件高发的最不安全地区,动物园批发市场榜上有名。同时,一些批发市场位于地下,摊位、人员聚集,消防、安全的隐患较大。作为西城区的一块“心病”,外迁动批的建议在数年前就被提出。
2013年西城两会上,西城区委书记王宁算过一笔账,动物园地区有2万多个服装批发商,每年给西城经济带来的效益大约在6000万元,占地达1平方公里,政府支付的管理费用超过1亿元。
2014年,北京出台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要求在核心区,即东城区、西城区,严格禁止制造业、建筑业、批发业等。3年来,以调整疏解批发业为代表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北京全面展开。2015年至2016年,北京调整疏解了350家商品交易市场。
“以前街面人车都挤不动的,现在马路上能走车了,人跑都没事。”大多数市民一边感叹“集体记忆”即将消失,一边又庆幸,这个造成西直门大堵的“元凶”终于要离开。
在他们看来,批发市场的“短痛”换来的将是北京城市的“新颜”。然而,对于商户而言,动批外迁意味着什么呢?
“到时候再说吧,走一步看一步咯。”
“谁能去呀,(吃)海鲜跟喝大茬子粥(的区别)…”
顾客来来往往,商户们低头吃饭、玩手机,偶尔招呼一下客人,“进来看看”。午后,动批的空气中透着慵懒和不耐烦。虽然对于“动批”的外迁都已知晓,大多数人仍然持观望态度,更多担忧的是外迁和撤并后,将使他们长久经营起来的“人气”面临重新洗牌。
“不适合在北京的产业你就得出去,这不是搬迁,不是拆迁,这叫疏解。”众合市场管理人员陈先生在动批工作十六七年了,没事就喜欢跟商户们聊天。
“政府说什么时候开始能停了,那我们就停了。但肯定得向商户解释这个政策,不解释不行。有些商户情绪很激动。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就帮他们一下。我现在一说去哪儿参观考察,市场上五六百人,再加上外围市场,一叫就是一千多人。”
沿着通燕高速向东行,经过潮白河的路北,今年1月1日开始试营业的东贸国际服装城坐落于此。据陈先生介绍,东贸去年11月22日开始招商,已经有一千多商户交了定金,签完合同了,几乎全都是由动批疏解过去的。“这块要没了,没了总得先找个地。”
除了东贸,还有一部分商户去了河北永清、天津卓尔等地。据北京晚报报道,2015年10月1日,天津卓尔电商城开业,近2000名来自北京动批、大红门等市场的疏解商户与电商城签订了认租协议。
商户都是跟着商机走的,“就像你赌钱一样,你想押这,他想押那,那就看谁眼光好了。押那你可能就输了,押那你也可能三五年之内挣到钱。”
虽然动批商户们的生意普遍都不景气,毕竟这块宝地人气还在。到了外地,一切都得重来。虽然给予入驻商户诸多优惠措施,但好不容易累积起来的人气与顾客没了,“光挂一个动批的牌子,谁还认呢?”有些商户颇有怨言。
除此之外,商户还有诸多担心。在最初进入市场的时候,他们大多都是一次性投入二三十万元的进场费,和市场签的也是10年、20年的经营权合同,每月还要缴纳不少的租金,一些旺铺的月租金要几万元。这些巨额的前期投入,让商户们不敢说搬就搬。如果搬迁后,这些后续进场费是否会退还,外迁的市场能不能迅速成熟起来,外迁以后会如何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整体搬迁,可能集中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火,分散了都够呛。”承接地市场的交通、商业环境与北京相去甚远,冷清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毕竟与动批老市场原地转型升级一样,都需要经过时间培育。
最早闭市的天皓城已经变成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听快递员说,建起来已经两年左右。
走出动物园地铁口便能看到马路对面这栋深灰色与橘黄色相间的三层小楼。曾经逼仄难行的零散摊位,被崭新的开放式办公区取代。去年底,一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移动支付公司、一家无人机创业公司早已入驻。
聚散有时,动批已不见往日喧嚣。但无论这里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也许人们还是会习惯性的叫它老 “动批”。
(备注:本文所涉及人物均采用化名)
*图片由“商业人物”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