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缪鸿兴和205教研室在内的一行23人举家南迁,加入当时上海成立的“122工程筹备处”的核电站建设队伍。这时缪鸿兴已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事核潜艇教学研发工作六年。
又过了七年,时间来到
1974年
,
缪鸿兴
怀揣着,关乎开创中国核电建设先河的压水堆设计模型,叩开了人民大会堂的大门。
85岁高龄的秦山核电原副总设计师缪鸿兴接受采访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及多位中央领导人正在等他做关于核电站的汇报。结束后,中央批准了缪鸿兴一行人建设压水堆的方案,同时,周恩来亲自拨款
8000万人民币
,用于后续科研建设工作。
当时,这是难以想象的天价!从此缪鸿兴有了一个新身份,“秦山一期核电”
副总设计师
,而中国大陆即将有
自主研发的第一座核电站
——
秦山核电站
。
秦山核电站
中国是
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关键时期,这导致现如今的中国,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
电力消费大国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用电量达
83128亿千瓦时
。从发电量看,中国火力发电占比最大为
71%
,火力发电对燃煤有依赖性,虽然我国煤炭对外依存度较低,进口煤炭仅占
7%
左右,但过度依赖火电也会受运输线路、国际煤价国际关系等条件制约;
另一方面,中国决定在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实现
能源结构
的优化势在必行,
水电、风能、太阳能
都是靠天吃饭电力产出极不稳定要知道电能不同于其他资源,属于
即时性能源
。就是说电能产生后需要第一时间用掉,没法大规模储存在所有清洁能源中,只有
核电
作为一种经济、稳定可持续的能源,可以大规模替代火电维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在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中,核电规模并不高,直到2021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才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
2.2%
,远远低于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相比之下,美国核电装机占比为
18%
,欧盟核电装机占比达
27%
,说明我国需要大量核电项目进行补充。
用核发电,并不容易!
核反应的核燃料主要是
铀235
。当铀235的原子核受外来中子轰击时,一个原子核会吸收一个中子,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二至三个中子。这些裂变产生的中子,又轰击另外的铀235原子核,引起新的
裂变
,如此持续进行。
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
热能
,相当于燃煤锅炉产生热量,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热量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电能。都是花式烧开水,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可比同量煤高
270万倍
。核能的发展与利用,需要科技力量,更需要国家战略。
1970年春节前夕,一份紧急报告送到
周总理
案头。报告称上海是我国
命脉产业
的基地,由于
少煤缺电
许多工厂“开三停四”,更有新办工厂不敢开工建设。上海是全国经济命脉产业基地,电力短缺严重限制了上海发展,甚至全国经济势都将受影响。
周总理当即批示,从长远来看,华东地区缺煤少油,要解决华东地区用电问题,需要搞核电,同意上海市研发核电站。
上海70年代
其实早在1956年,周总理就曾说:“
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泉源,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
”多年酝酿,原子能发电技术的决策终于催生落地。1970年2月8日,上海市召开会议传达周总理关于建设核电的指示。这一天,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起步之日,中国首座核电站也以这天的日期被命名为“
728工程
”。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国郑重宣布在
浙江海盐
建设
秦山核电站
的决定。各路人马从西北戈壁滩,从西南巴山蜀水,从东北松辽平原齐聚秦山核电厂。
1983年6月1日,秦山核电厂破土动工,放了第一炮。大地剧烈震颤,上海地震监测中心监测还以为发生了3级地震。
秦山核电厂设计和建设涉及
反应堆物理热工、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机械、材料、焊接、电子、检测、自动控制、环境保护
等多种学科,在当时没任何先例可循,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中国的技术专家只能从科技情报所的微缩胶片中了解技术资料,不说反应堆的
核心技术
,就连关键设备的
焊接技术
,当时国内都没有一家外国企业答应,以
10万美元
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但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果然,该企业所在国政府后来又提出
两个“附加条件”
:
一、中国人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二、使用该技术焊接管道时,要派该国专家现场监督。
中国技术专家听到这些条件不买了,自己干!随后花10万美元在秦山现场建设一个焊接公关实验室最终用半年时间拿下这项技术。
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过程,每一张技术图纸都是
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绘制的
。有人作了专门统计如果将所有技术图纸铺在地上,足有一公里长技术问题再难,只要有
中国人就能克服
。
1970年,准备搞核电站时,周总理第一时间想到
二机部
:“
二机部不能只是爆炸部 要搞核电站。
”
曾经领导研制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
的二机部,再次把核技术向民用调整。
改革开放
后,原来的“二机部”改名核工业部。后来,核工业部改组为核工业总公司,也就是现在
中国核电
,中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之一。
核动力装置是核潜艇的“心脏,当核动力技术“
军转民
”,就变成了核电站。我国核电事业从技术到人才,都与我国核潜艇事业息息相关。
西苑大旅社(二机部成立初期曾在此办公)
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成功建成并运行。同年,我国启动核潜艇工程项目,也是这一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
1959年,我国正式提出希望
苏联
老大哥能帮助研制核潜艇。
赫鲁晓夫
非常傲慢:“核技术非常复杂,花钱很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研制,我们苏联有了就等于中国有了。你们把海军基地给我们用,我们的核潜艇可以帮助你们。”
毛主席
非常气愤:“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
1960年
,中苏交恶。苏联撤走所有在华专家,包括原子能专家,并带走全部技术资料。当时我国正经历
3年经济困难时期
,我国既缺专家又少资金,无法支撑原子弹、核潜艇同时展开。相比之下原子弹对中国更重要,核潜艇比原子弹技术要求更难。
原子弹不需要控制,核潜艇要把爆炸威力变成可控的,技术要求更高。国家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到“
弹
”上。
1962年,核潜艇研制工作暂时下马,中央同意保留核心研究团队,也就是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205教研室
,继续小范围进行核潜艇研制。于是,“205教研室”建制保留,学生全部转到其他专业,即所谓的留点缓办。
后来205教研室的人,听说要搞核电站,自动请缨,成为“七二八工程”设计队的
主力军
。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秦山核电站的建设,更是如此。秦山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后,一条消息传来,引进法国技术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上马,而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要下。
因为设计图纸不全,实验研究不够,设备加工困难,功率太小等原因,有人建议停掉秦山核电站工程。
1986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核泄漏,恐核情绪在全球飘荡,各方面的质疑和阻挠此起彼伏,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前途未卜。秦山核电站工程开工一年后出现各种问题,设计方案不成熟,施工管理不完善,厂房通风平台网架支撑结构焊接有裂缝,安全壳被认定国家核安全局为不符合项,这一情况引起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重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年,南斯拉夫克尔什科核电站总经理
杜拉
访问秦山核电厂,看到现场施工情况,杜拉也表示对秦山核电站不抱期待。
这个故事我们已经知道结局
1991年,随着运行当班值长下达并网指令“五、四、三、二、一”操纵员按动电钮,刹那间,强大的电流并入电网,
中国大陆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核电站,一次并网成功。中国大陆和平利用原子能实现“零”的
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