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认为,关于中产阶级存在的两大划分误区
误区一:收入——收入多少算中产?5万元还是50万元?
三分之一收入能自由支配
关于中产阶级的定义,经济学家们尚无定论。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而最常用的定义是以收入为标准。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到5.39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而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这些数字不仅差别很大,而且有误导性。中国的生活成本与西方有很大不同。一个人如果每月赚1000美元,他在中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在美国就不行。
因此,在中国年收入在1万到6万美元,都可能当上中产,但衡量中产阶层永恒不变的标准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误区二:职业——蓝领职业不是中产?
除了以收入为衡量标准外,研究还质疑了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中产阶级的职业定义――管理和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士、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和公务员。
与美国不同,中国中产阶级集中在大城市,相对西方中产阶级更年轻。在一定程度上,中产阶级是一个西方概念,中国人对其存在误读。
他们认为,西方中产阶级都是有房有车,能经常旅游度假,都是有礼貌、有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其实那些低技能行业里也有很多中产阶级。工人、农民中也有中产,比如中高级技师,他们是“蓝领”里的“白领”。
然而,蓝领所从事的传统产业,在中国GDP中已占据着半壁江山,高薪蓝领已经成为职场的主力,虽然当前中国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堵塞,但是,让蓝领工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主体并非没有可能。制造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而蓝领阶层则是制造业的中流砥柱。蓝领阶层有机会成长为中国的中产阶级。
这是一心贸易认为的在中国中产阶级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两个误区,如果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广东一心贸易有限公司随时欢迎您的莅临指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