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xss_clean]
[xss_clean]
交汇点讯 近日,丹阳市委书记王成明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访,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就2023年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上,丹阳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开好局、起好步,从项目招引、营商环境、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等方面回答记者提问。王成明表示,2023年,丹阳将围绕“争先进位、奋发图强”的鲜明导向,聚焦“GDP 增长不低于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80亿元,制造业投资突破150亿元”的奋进目标,以项目引建大提升引领全市产业大发展,努力争得“智造名城”更多新荣光。
记者:
去年,丹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干出了稳中奋进的昂扬势头,交出了成色十足的发展答卷。2023年是镇江的“项目攻坚突破年”,丹阳的“新春第一会”也发出了聚焦发展的强音。今年,在项目招引、项目建设上,丹阳的思路、路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成明:
实体经济一直是丹阳的看家本领,项目始终是我们抓发展、强产业的首要支撑。镇江新春第一会上,马书记要求全市上下突出“项目攻坚”这个主抓手,以攻坚之势、聚攻坚之力、打攻坚之仗,加快打造长三角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城市,进一步为我们划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围绕“争先进位、奋发图强”的鲜明导向,聚焦GDP 增长不低于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力争80亿元,制造业投资突破150亿元的奋进目标,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项目引建大提升引领全市产业大发展。
一是在引“新”上借力。持续激发招商体制改革活力,充分发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驻点招商中心作用,系统整合在外乡贤、商协会资源,瞄准上海、苏州等地产业溢出机遇,加快推动上海锅炉厂等一批在手在谈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确保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65个以上,30亿元以上项目力争达到5个。在项目招引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我和宋市长带头,春节期间,我们分别围绕政界、商界的返丹乡贤组织联谊活动,寻找合作机遇。近期,我和市长将分别带队赴深圳、上海组织招商,以身作则、带头示范,重点加快对接总投资120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确保尽快签约。同时,今年我们排定了62个镇江市级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513.5亿元,年度投资150.4亿元。我们将坚持抢开年、强开局、促开工,紧盯具备条件一季度开工的49个重大项目,加快调度推进,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
二是在固“本”上发力。本土企业是丹阳发展的重要基石、强劲引擎,去年我们有9家企业纳税过亿元,4家企业超3亿元,其中鱼跃医疗纳税达6.4亿元,天工、沃得、大亚3家企业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天工、沃得、飞达4家企业入选全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今年,我们将以大亚新能源材料、天冠精密模具、沃得高端压力机械等大体量的项目为引领,继续加大对内挖潜力度,推动本土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与核心伙伴融合对接,带动全市产业体系出新升级。
三是在育“链”上聚力。去年,面对疫情形势跌宕反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多重超预期困难挑战,我们千方百计护航产业链稳定运转,七大主导产业规上应税销售1405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近10%,充分展现了我市“4+3”产业体系的强大韧性和强劲活力。今年,我们将重点聚焦汽车零部件、眼镜、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继续探索供应链整合、上下游带动等转型新路径。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重点以爱驰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丹阳中心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加快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眼镜产业方面,精心筹划丹阳眼镜节,全力建好总投资85亿元的眼镜城项目,推动眼镜产业提高品质、延伸链条。大健康产业方面,重点依托国药基地、鱼跃品牌,高标准谋划打造大健康产业,加快引进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集聚生态,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
敢为人先是刻在丹阳这座城市骨子里的基因。去年,丹阳市的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等指标均步入全国百强县前20位,也摘得了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全省首批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等一系列荣誉。2023年,丹阳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都有怎样的规划?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成明:
丹阳自古崇文重教、贤才辈出,敢为人先、创新图强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这两年,我们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功入围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先后入选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省首批“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仅2022年,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7家,5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总数名列镇江第一,鱼跃医疗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大奖,实现了该奖项镇江历史上零的突破。今年,我们将继续以争创国家创新型示范县(市、区)为引领,加快新兴增长点培育和传统产能转型步伐,系统推动丹阳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名城”转变。
一是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积极策应G42产业创新走廊,支持慧创脑科学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行动,全力突破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一批应用型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二是突出企业第一主体。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引导企业把更多精力用于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上,把更多资金资源用于新技术应用、新设备采购、新产品开发和高层次研发人才引进培养上来。大力实施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创新型企业倍增“三大计划”,力争新认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超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00家。
三是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坚持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一方面健全市委“定期议才”制度,优化“丹凤朝阳”人才计划项目评价机制,持续打响“丹心惠才、凤鸣朝阳”品牌,持续提升人才的政策的力度、温度、精准度。另一方面,支持头部企业联合关联企业、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准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广大企业家一直是丹阳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今年我们将围绕丹阳企业家队伍建设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制定3-5年的培育提升工程,进一步传承弘扬“敢闯敢干、奋发图强”的丹阳企业家精神,激发更多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为丹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记者:
营商环境是好的软实力。去年,丹阳的广大党员干部在稳增长、强产业、优环境等发展一线创新实干、奋发作为,合力书写了“丹”当先锋、一线建功的精彩篇章。今年,丹阳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将用哪些务实举措让“企业敢闯、客商敢投”?
王成明:
新春第一会上,马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区域性营商环境是稳定企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丹阳牢固树立“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依托“镇合意”打造“丹舒心”服务品牌,
深入开展“啄木鸟”督办护航专项行动、选派“红色代办员”争做“金牌店小二”等活动,制度化推进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问题解决,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取得明显突破,企业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今年,我们将进一步鲜明“服务至上”导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优化营商环境,让客商宾至如归,为项目加持赋能。一是优化载体。充分发挥“两区四园”产业集聚优势和空间布局优势,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强化区域稳评、文评、环评一体推进,储备一批现拿现用的后备地,实现“地等项目”。完善从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区的项目流转配套机制,全力打造项目萌发成长的温暖沃土、起步腾飞的有力支撑。二是优化机制。纵深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改革,加大流程并联和部门联审力度,用好“项目建设审批”小程序,力争制造业项目审批30个工作日内完成。健全“红色代办员”“战地服务队”机制,务实做好帮办代办服务、难点问题反馈、优惠政策解读、项目进度监督等工作,以“政策零停留、办事零推诿、服务零距离”保障项目推进零阻碍。三是优化作风。牢固树立“坐不住、等不得、慢不起”的危机意识和“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时效意识,持续浓厚“班子带头,向我看齐”的鲜明导向,推动每周六调度重难点问题机制以项目推进为重点,并向镇区部门延伸,形成一切为了发展、合力推动发展的火热局面。同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家鼓劲,进一步强化“三项机制”运用,持续激发“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干事创业澎湃活力,为加快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镇江图景扛起丹阳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黄灏 陈稼卫 郑舒 张莉)
编辑: 钱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