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外资金“口味”变了?机构投资者开始定制主动权益类基金
公募发行市场出现了一种新趋势:6月份以来,5只机构定制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相继发行。
从过去热衷于定制债基,到如今开始试水定制主动权益类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口味”为何变了?
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在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权益类资产的性价比越来越高。这一块业务如果做起来,将是万亿级的规模。
委外资金换“口味”
今年以来,受结构性行情推动,新基金发行如火如荼。因赚钱效应突出,权益类产品成为吸金的主力。扫货大军中,除了趋之若鹜的个人投资者,一向求稳的机构投资者也频频出手。
以近日正在发行的嘉实价值发现三个月定开混合发起式基金为例,该产品在基金合同里明确表示“不向个人投资者公开销售”,单一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或者构成一致行动人的多个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可达到或者超过50%。
显然,这是一只机构定制基金。不同寻常的是,这是一只主动权益类的定制基金,打破了以往机构只定制债基的传统。
事实上,该基金并非孤例,这一创新型产品最早出现于今年6月份。
6月1日,山西证券裕盛1年定开灵活配置混合发起式基金发行,股票资产投资比例为基金资产的0%-95%,在“不向个人投资者公开销售”的情况下,最终成立规模3000万元,有效认购总户数2户。
随后,国投瑞银港股通6个月定开股票发起式基金、中欧优势成长三个月定开混合发起式基金、东方红鼎元3个月定开混合发起式基金、嘉实价值发现三个月定开混合发起式基金等机构定制的主动权益基金相继成立。
资深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认为,委外资金开始进入主动权益类基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新动向。如果做起来,将是万亿级的规模,会对公募基金的行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影响不仅仅是规模,更体现在基金公司的收入方面。这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全面实行净值化运作之后给公募基金带来的新机遇,毕竟公募基金是最早全面实行净值化的。”王群航解释道。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程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新趋势说明公募基金因其规范性、投资管理能力的专业性,逐渐受到保险等机构的青睐。加上2019年及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整体投资业绩相对于市场平均表现出色,机构也希望通过公募产品来争取更好的长期回报。
不过,华南地区一家大型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权益类定制产品仍是少数,并不认为这会成为行业趋势,“权益市场的火爆,更多的是刺激机构投资者对二级债基、‘固收+’产品和权益专户的购买欲。”
监管规范有待跟进
过去,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会选择认购公募专户产品。如今,基金经理可以“公私兼任”,为何机构还要定制主动权益基金?王群航分析,原因或许来自三方面:
第一,公募的规范已被业内公认,走公募通道,信息披露的质量有保证。因此,非公募正在被抛弃。
第二,不会被提走业绩分成,所见即所得,委托人可以由此提高收益。
第三,投资经理不再会为保业绩提成而在一定的时候保守运作,委托人又可以由此提高收益。
在程颖看来,机构定制主动权益类基金是对“公私兼管”的升级与突破,“绩优基金经理兼管私募资管产品、机构定制产品,既有利于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多元化投资理财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感,也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提高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的投资产能利用率。”
不过,程颖也指出,机构投资者从定制债基到定制主动权益类基金,需要一定的监管规范:
首先,是机构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及基金公司之间的规范。由于投资权益市场波动较大,不同基金经理业绩差别大,同时机构投资者一般情况下也具备一定的投资经验,如果机构投资者插手基金投资,基金经理很难拒绝。如何规范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需要相应的监管规范。
其次,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旗下的定制基金和普通基金间的监管规范。基金公司应该平衡好机构投资者与普通投资者间的利益,还要平衡好研究团队及基金经理对于各类基金的精力分配,以及防范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