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再回放:那些有含金量的信息
不知不觉中,今年的年报季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大家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哪些公司亏损了,哪些公司要退市了,甚至哪些公司爆出财务造假了。其实,年报里还有不少含金量很高的信息,尤其是公司的行业经营性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报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高不高。这些信息在媒体报端点评得不多,但对投资者决策至为重要。要是把年报再回放看看,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优质公司通过这些信息所呈现的内在价值,以及这背后对投资者的诚挚之心。
梳理这两年沪市公司的年报,不少公司在“怎样让年报更有含金量”“投资者读来有收获”上下足了功夫、想尽了办法。有的公司董事长亲自操刀,向投资者声情并茂地阐释公司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有的公司董秘办与各业务条线深度对接、反复打磨,只为披露出最贴合公司业务特点的信息与数据;还有些公司不但广泛征集大家对年报的意见,还聘请专业的设计公司排版设计,帮助投资者看明白、想清楚。这些公司虽然行业不同、大小不一,披露和表达上也各有特点,但要论如何生动传递公司价值、让投资者见字如面,还是有不少共同的逻辑可循。正是这些逻辑,让投资者能从公司条分缕析、字斟句酌的披露中,更清晰地观察公司的全貌、品评公司的价值。
逻辑之一:谈业绩时,微观更具体、宏观有支撑。大家读年报,最直观的就是看营收是增是减、业绩是盈是亏。若是能结合宏观环境变化和微观个体的特性,针对性分析业绩波动背后的原因,读来自然就能更加信服。有家风电公司2019年度利润有所下滑,公司在年报中坦言风电业务的收益下滑拖累了公司的整体收益,再结合所处地区的风速发电量显著低于同期、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变化导致结算延迟,把风电业务收益下降的原因解释得实实在在、合情合理,大家自然更能放心。再看知名企业青岛啤酒,2019年度收入同比增长5.3%,按说要是简单了事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一句话带过,与往年并没什么大的不同。但是公司却仔细拆分不同啤酒销量具体占比,指出高端产品增速高于主品牌近4个百分点,不仅让市场对公司的收入结构掌握得明明白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一目了然。
逻辑之二:讲经营时,注重当前,也剖析未来。读公司年报既要看看过去一年怎么样,也要关注公司未来靠不靠谱。这方面,有家芯片企业做得就挺好,在对公司前景分析时特地引用权威机构的预测数据,还专门点明其主打闪存产品的需求增量的多少还要看物联网的普及、5G基站建设及汽车智能化等领域的发展。另有煤炭龙头中国神华,主营有煤炭、发电,还包括煤炭运输。在业务分析中,公司就结合三个业务条线的特点,选取煤炭价格、煤炭销量、发电总量、煤炭运输量等核心指标,定量分析各条线的增长驱动因素,如此化繁为简,把公司各条线的情况和动向展示得清楚明白。
逻辑之三:分析价值时,既讲行业共性,也讲独家个性。年报中,公司价值怎么呈现讲究的是共性与个性披露的平衡。中国平安在这方面就做得颇值借鉴。公司披露了保险行业整体趋势、行业前景,又主动列出营运利润、内含价值等特有行业指标,还用图表的形式将公司的营运利润拆分为个人业务、机构及其他业务,“手把手”教投资者找到营运绩效的核心驱动。另有家半导体公司,主营有半导体设计,也有半导体分销,看上去好像都是半导体相关业务,但其内在的价值判断逻辑却大相径庭。哪怕同为半导体设计业务,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和估值也是差距甚大。这家公司区分业务类型和产品种类,逐一说明产销情况与驱动原因,帮助大家清晰地对公司价值做出判断。
逻辑之四:下结论时,有定性判断,还有定量分析。一份年报有了观点和结论,要是能结合数据定量分析,再从行业和历史的维度进行纵横比较,其含金量也会大大提升。前面举的不少公司都在年报中用数据说话。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光伏行业中,硅片的非硅成本是体现企业技术水平和成本管控能力的重要指标。行业龙头隆基股份的年报中,为了说明其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专门拿出核心数据,列示了主要业务环节的非硅成本及其变动情况,公司所言虚实一读即知。另有家电子设计服务企业,其营收逆势增长,公司列出市场占有率、全球行业权威排名等指标,来印证公司持续发展的实力。
逻辑之五:摆亮点时,讲成绩,也讲风险。上市公司年报就像一份成绩报告,公司难免想把成绩和亮点凸显。但好的年报不会顾此失彼,对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会细心周到地提示到位。2019年年报里大多数汽车厂商都对行业下行风险进行了分析。要是再往前看一年,有家良心厂商就在2018年的年报中结合行业遇冷背景,分层次阐述了公司可能面对的行业产销首次下滑、竞争日趋激烈、消费政策调整等风险。这样的直言不讳恰恰体现了公司实事求是、对投资人负责任的态度。再看影视行业,按说2019年年报主要聚焦当年的情况,有家公司却能结合今年疫情的情况,向市场直言其旗下部分或全部影院短期内可能暂停营业,同时公司的长期持续盈利能力不会受到影响。这种不藏着掖着的风险提示,真正能让投资者心里有底。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不少沪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这么多有含金量的信息,在10年前的年报里恐怕是鲜有可见、大相径庭。不知不觉间,变化已经在发生。说到底,有含金量的信息要在年报中呈现出来,除了遵循五个逻辑,更离不开公司的主动性。其动力所由何来?答案可能是市场的变化和制度的引导。这些年,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进程持续推进,市场容量和深度逐渐扩大、估值体系日益均衡、投资者成熟度也在逐步提升,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重视和对市场的敬畏,也就在年报的披露中彰显出来。制度上,证监会和交易所不遗余力地推动上市公司增强年报经营性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交所更是结合各行业公司的经验和做法,推出30余个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就如何提高行业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今年的年报之所以这么有看头,也正是这些转变潜移默化的结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变化得来不易,上市公司年报含金量的提高,也需要更多努力。现实环境下,有些公司也有点小纠结,觉得经营性信息披露得细了、多了,就好像掀开了家底,会被竞争对手窥得清清楚楚、失去了先机。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分寸到底把握在哪,如果由监管规则来硬性规定,恐怕既不现实也不合时宜,关键还要靠市场的力量。如果公司觉得披露更详细的行业经营性信息,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青睐和认可,在市值上也能有适当的反映,其披露更有含金量信息的动力就更强,自然会在维护商业利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前提下自行做好平衡。但这也有赖于市场环境的相对成熟和估值体系的更加均衡。简而言之,还是要让市场来说话,支持公司更加主动地在年报里披露有含金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