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或为再融资竞相剥离地产业务

上市公司或为再融资竞相剥离地产业务

上市公司或为再融资竞相剥离地产业务 更新时间:2010-9-30 6:51:01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在今年4月份之前,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还一度吸引众多非地产公司进入市场“淘金”。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房地产行业就从“靓汤”变成了上市公司的“毒药”。 近几个月里,金种子酒、、、、、 、、、等一批上市公司,相继决定转让或出售房地产业务。在近日国土部住建部的一系列重拳出击后,部分希冀调控政策会慢慢放松而硬挺的公司,最终也丢掉了幻想,纷纷撤离房地产市场。

有分析认为,上市公司纷纷剥离地产业务的背后,暗藏着对再融资或公司重组的迫不及待。由于宏观调控的大背景,房地产业务重组和再融资的审核均遭严控,急需增发和重组的公司由此选择了剥离。

涉房公司加速撤离地产业

剥离房地产业务,近期频频现身于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之前的几个月里,金种子酒、东方宾馆、江苏吴中、华东医药等一批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决定转让或出售房地产业务。而近期,在看到近日国土部住建部的一系列重拳出击后,上市公司撤离房地产市场的脚步开始加速。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由于房地产业务重组审核遭严控,*ST张股对重组方案作出调整。今年4月,*ST张股曾发布资产重组草案,拟向张家界经投集团、武陵源旅游及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易程天下环保客运和城建投资公司100%股权,标的资产预估总价值约8.93亿元。然而,此后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不期而至,房地产业务再融资和资产重组均受严控。8月24日,*ST张股突发公告称,鉴于国家对房地产业务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撤回已提交的重组相关材料,讨论新的重组方案重新申报,股票当日起停牌。公司9月21日公布的资产重组草案显示,原方案中拟购买的城建投资100%股权已被剔除,唯一的购置标的为环保客运100%股权。

和*ST张股一样,也是“弃房”重组的一个典型。2001年,新希望转型30亿投向地产,大举屯兵上海,在之后的今年时间里,其房地产收益一度超过“饲料”的利润;9年后的9月13日,停牌近两个月之久的新希望发布重组公告,其重组盛宴分三步走:首先定向增发9.1亿股购买六和集团及南方希望集团旗下所有农牧资产;第二步,利用资产置换的手段将乳业资产剥离;第三步,现金出售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公司将拥有的成都新希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51%股权、四川新希望实业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于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现金受让上述股权。自此,新希望从房地产市场全面撤离。

事实上,近期剥离房地产副业的上市公司,并不止这两家。9月17日,宣布,将注销全资子公司广东肇庆星湖广益房地产公司,与此同时,公司还决定向广新置业转让肇庆广星恒基房地产公司50%股权,值得一提的是,广星恒基成立尚不足9个月;9月13日,宣布,为专注于公司高端纤维板主业,公司今后不会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取得房地产开发资质,不会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涉足房地产开发业务,在公司位于成都南郊双流人民广场内的五星级酒店在建工程完工后,确保公司资金不流入房地产开发业务。

调控之前曾争相介入

与近来上市公司迫不及待“抽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仅在今年4月之前,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行业,还一度吸引众多非地产公司进入市场“淘金”。据统计,近5年间转行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不下40家。其中,家电巨头的,早在2005年底就设立了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2006年底,四川长虹开始进军房地产,将原有的工业土地转变为住宅用地,并在07、08年数次对长虹置业增资,加大对房地产开发的力度。近两年,四川长虹旗下的房地产项目“长虹・世纪城”的一期、二期均销售火爆,房地产业务一度成为其标志产业。同样是家电巨头的格力集团,去年成功完成借壳上市。

不仅仅是财大气粗的家电巨头在盯着房地产这块“唐僧肉”,其它上市公司也蠢蠢欲动。,这家老牌服装制造业公司,2007年以14.76亿元拿下在杭州的首个地块,手捧地王高调进入杭州地产界,到如今,已经累计开发各类物业300万平方米。

而这种非地产公司进军房地产市场的趋势,在2009年更是到达了顶峰。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高金房产,但一直没有进行具体项目运作,2009年年底,公司竞得土地并投资1.72亿元进行前期开发,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龙头2009年发公告称,与控股子公司四川华宏国际经济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设立成都宏达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宏达股份现金出资4.75亿元,占注册资本的95%;出资近60亿港币认购远洋地产;广电集团准备以旗下广电地产股权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实现房地产业务的上市;与广东杭萧钢构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及陆拥军等五个自然人共同出资设立“浙江杭萧房产有限公司”。

在房地产行业风生水起的年代,近40家非地产公司都在房地产市场布下了自己的棋子,而在一旁蠢蠢欲动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

剥离地产业务或为再融资

上市公司为何转向如此之快?还是那句老话,资本不是雷锋,无利不起早。有关报告显示,2005~2009年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在30%左右。即便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房地产行业仍然一枝独秀。而一般的家电企业,年利润仅为5%左右,部分制造业甚至更低。行业利润丰厚,以至于上市公司也蜂拥进入楼市。

不过,这种暴利的增长方式,却在房地产严厉调控下发生了转变。在各地银监局加强监控房地产信托的形势下,上市房企的再融资之路被彻底堵死。9月17日,公告称已撤销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议案;而A的增发预案也已超过12个月的规定期限。据wind资讯统计,去年7月以来公布增发预案的公司中,累计有41家公司的增发方案或没有获得证监会的批准,或停止实施。其中,15家房企占增发“搁浅”公司的36.6%,排名行业首位。

不仅仅是房企的融资受阻,涉房的上市公司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这一点从星湖科技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市场对星湖科技剥离房企资产用意的普遍猜测是,在房地产融资收紧不放松的背景下,公司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增发而“割爱”房企资产。而公司此次以成本价转让今年1月才成立的广星恒基,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论证了这一说法。

与星湖科技的保增发不同,*ST张股和新希望的撤离则是为了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对于*ST张股来说,今年是最为关键的一年。资料显示,*ST张股2008、2009年分别大幅亏损2239万元和4137万元,2010年上半年亏损41.61万元,这也意味着,若公司无法在今年下半年扭亏为盈,就将面临退市的命运。在这种形势下,*ST张股迫切需要重组来摆脱目前的窘境。然而,国家对房地产业连连“重拳”出击也影响到了*ST张股的重组进程,因此,*ST张股干脆取消地产资产注入,以此来保证重组方案的顺利通过。

记者观察

剥离的实质为“圈钱”

虽然资本的本能就是逐利,但上市公司换“马甲”的速度还是快得让人咋舌。

在房地产“生钱”的时代,不管是家电公司也好,制造业公司也罢,全部摇身一变冠上“房企”二字,甚至连八竿子打不着的食品公司和科技公司也纷纷前来分一杯羹。在楼市调控下,这些公司又迫不及待地换了个“马甲”。

*ST张股本是旅游股,在今年4月期望能搭上房地产的顺风车,不巧,政策的严防死守最终绝了他的这条心。此路不通还有它途,在新能源概念风生水起之时,公司又乘上了“环保节能”的快车。农业“出身”的新希望也是如此,9年前,刘永好30亿砸向地产,并豪言地产业务将成为其最大增长点,其间,新希望还先后涉足乳业、能源、化工、商贸等领域。当农业股逐渐成为热门题材之后,新希望又重归主业,开始构建农牧产业链。

事实上,这种例子在A股市场并不鲜见,前一阵触锂成妖之时,不少非能源上市公司纷纷祭出“锂”牌,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能在疯狂的市场上捞一把。

只是,上述上市公司这种见风转舵的行为,说好听点叫嗅觉敏感,说直白些,未免过于短视。纵观国内外主要资本市场,能够实现百年老店式发展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着主业明晰的战略,如国外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国内的等。而在近年资本市场的潮起潮落中,许多上市公司按捺不住暴富心理,在风险控制不当或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结果损失惨重。在香港上市的著名蓝筹股中信泰富,曾经因内部控制不当炒汇合约巨亏91.55亿左右,事发后股价大跌,最后亏本甩卖非核心资产。国内市场更是如此,、、上空、、均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中出现过重大亏损。

上市公司亏了钱,后续动作如何?自然是在资本市场再“圈”回来。从文中案例可以看到,上市公司频繁转向大多是为了再融资。房地产融资受阻?没关系,换个新能源“马甲”再来,于是投资者的真金白银就这样被圈了进去。至于融资之后用于何处,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把握,指不定他何时再变脸再转向,也只能祈祷公司此次投资“撞大运”。再一对比A股市场不乏业务稳定增长但却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看来,不管上市公司是赚是亏,割肉的苦果,大多只有普通投资者独自承担。

生活常识

美股开户

财经资讯

转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