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爱基金(香港言爱基金)

大家好,关于言爱基金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香港言爱基金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最近基金疯涨是否要考虑卖出了?
  2. 国家社科基金盲评通过率

最近基金疯涨是否要考虑卖出了?

最近基金疯涨,是否考虑要卖出了?

基金是与股票息息相关的产品,也是属于高风险类产品,如果大盘或股票出现下跌,基金也有可能出现下跌,所以,要密切关注大盘走势动向,把握好进出节奏。

可以根据大盘的走势,提前做出仓位调整计划,比如:大盘上涨到什么位署,就减几成仓位,如果继续上涨,再减几成仓位,以分批多次减持方式进行操作。

设定止盈计划,比如:持有的基金上涨了10%,20%,30%等等,设定上涨目标后,到达目标价位就开始减持,分批卖出。

举个例子说明

持有的基金上涨了10%,减持1成仓位,上涨了20%,再减2成仓位,上涨了30%,再减3成仓位,上涨了40%和50%,剩下的4成仓位就分二次清仓。但这只是个参考,应根据自己的盈利要求作出设定。

如果买的是指数型基金:目前沪深,创业板,三大指数还未到言顶的时候,但是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股市,即使上涨途中也有出现回调的走势,可以根据股指回调的力度,适当调整或轻度调整基金的仓位,也可以考虑持有不动,等待股指接近终点再分批卖出。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只供参考,盈亏自负,与本人无关。

国家社科基金盲评通过率

018年社科基金项目有效申报29677项,公布立项课题4506项,平均立项率为15.2%,比上一年增加217项。

虽然社科基金的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逐年增加,但是项目申请成功并非易事。项目只有先通过5个评委的“盲评”,即通讯评审,才可进入“会评”。根据往年规定,盲评通过率只有25%左右,会评通过率为50%—6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调查探析了14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的评审策略与态度,以期为各位提供帮助。

通讯评审社科基金项目时,评审专家须根据国家社科办提供的评审意见表(见下表)给每份申请书逐项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3分,然后基于分数综合决定项目是否“入围”,即项目是否能够“出线”,参加“会评”。

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

关于此次研究的访谈方案:采用电话和面谈两种访谈形式。访谈问题共15个,涉及4个方面:

(1)评审经历(如:您参与过几次盲评?);(2)评审过程(如:拿到申请书后,您会怎么做?);(3)评审标准(如:您会从哪几个方面评审?);(4)评审建议(如:您对项目申请者有何建议?)。

↓↓↓

盲评专家的评审策略

盲评专家采用的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一点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们认定的关键标准,课题就被否定;另一类是“比较法”,即对看似同等条件的申请书,专家根据自己制定的优先顺序标准进行筛选,优中选优。

1.一点淘汰法

有11位受访专家在首轮评阅时,都采用了“一点淘汰法“。具体涉及的标准主要有:选题新颖度、问题凸显度和参考文献质量。

(1)选题新颖度

受访专家认为,选题使他们获得对申请书的第一印象。所有受访专家强调如果选题新颖、前沿,他们就有兴趣继续往下看,而已被研究过、缺乏创新性的选题一般会被直接淘汰。所谓新颖度,绝大多数受访专家认为是指目前尚未被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对已有研究问题的新解读,如使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新材料等。7号受访专家这样解释新颖度:

“新颖度可从几个方面来看。以理论研究为例,第一要看理论框架,是不是使用新理论;第二要看视角,是否有新角度,如果大家都已经用过这种视角,我就担心做不出什么新东西;第三要看新方法;第四要看新材料,当然这个由项目本身决定,例如做史的研究必定需要新材料。”

专家特别指出创新性有三点就足够了,写得过多既不现实,也会影响对课题可行性的判断。

选题不仅要新,还要遵循“需求原则”,即应“学术之需”和“社会之需”,具备理论创新意义和社会应用价值,这是社科基金项目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例如,10号受访专家强调:

一是要有新意,但是新意出来以后,如果一点用处没有,这个项目也不能支持。另一种是应用性很强,有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学术性不强,也不行。所以说,作为社科基金项目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学术意义,另一个是社会应用价值,两者缺一不可,每个项目需两者兼备。

简言之,选题不仅要“求新”,更要“求价值”,申请者可以“新题新做”,也可以“旧题新做”、“老题深做”。

(2)问题凸显度

14名受访专家都强调如果申请者没有问题意识,申请书未列出研究问题,就会直接出局。例如,4号受访专家强调指出: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如果没有研究问题,便无法知道要研究什么,这样印象就很不好。懂得课题申报的人,一定懂得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研究问题置于申报书最凸显的位置,因为它最重要、最核心。有的研究问题是隐含的,会使课题质量大打折扣。

对于研究问题,受访专家通常从“科学性”和“逻辑性”进行细致考察。所谓科学性,受访专家认为是指研究问题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果问题缺乏理论基础,会被直接淘汰。所谓逻辑性,受访专家认为是指所提研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之间不仅要有衔接,还要有层次。4名受访专家强调,提出的研究问题需具体,申请者要洞悉研究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主观臆定层次。问题只有做到层次分明,才能有条不紊。有专家建议,申请者可提炼出主要研究问题和研究子问题,使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

概言之,研究要以理论或事实为依据,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根本任务。研究问题要层次性地展现,做到“主次分明”,客观反映彼此之间的秩序。

(3)参考文献质量

有9名受访专家提到参考文献质量是重要的筛选标准,能够反映申请者的知识储备和对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根据受访专家提到的标准,参考文献出现以下情况课题就有可能被淘汰:参考文献陈旧,与申请课题相关的国内外重要文献缺乏,文献级别低等。例如,6号受访专家这样说道:

近3年的参考文献一定要有,经典的文献可以不是最新的,但一定要有。另外,文献要在国际上比较前沿,发表级别较高,不能只有国内的。

这表明参考文献的时效性、经典性、权威性和全面性都是盲评专家评判课题的重要标准,缺一不可。

2.比较法

在申请书看似同等优秀的条件下,受访专家采用“质量优先”比较策略。根据访谈数据中主题的出现频次,受访专家比较课题的依据主要包括:前期成果质量、研究设计精细度、文献综述详实度、语言规范性等。

(1)前期成果质量

所有受访专家都强调,和单纯的数量相比,前期成果与申请课题的相关性、前期成果的发表级别等更为重要。相关性不仅要求前期成果与申请课题的内容相关,成果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承接也十分重要。3号受访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主要是看前期成果和申请课题有没有关联性,不一定题目完全相同,但是起码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有的前期成果确实不少,但从逻辑上看不出成果之间是否关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不清申请者的学术方向,似乎在若干个领域里面,又不知擅长哪个领域。如果申请者一直在某个相对固定的领域,不管是在大杂志还是小杂志上发表成果,我就知道这位申请者在某个领域已有心得了,有发言权了,说明这是位有能力的研究者。

发表级别反映前期成果的质量,是申请者学术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受访专家指出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的文章或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会获得更高的认可。7号受访专家还提到对研究型和综述型成果的看法:

有时候从题目大致可以判断前期成果是综述,还是实质性研究。如果5篇文章都是对某个话题的综述,还是一个很小的问题,看起来都很泛,没有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那么课题的前期基础是不够的。如果前期成果和申请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而且都是实质性研究,判断结果就会好一些。

就成果数量而言,绝大多数受访专家认为4篇和5篇同等级别的文章并无实质区别,与课题相关的成果数量更为重要。2名受访专家还提到如果课题特别新颖,即使只有1篇级别不高的成果也会得到认可。

(2)研究设计精细度

研究设计是课题的整体规划,是开展研究工作的方略。访谈发现,受访专家一般会从研究的总体设计出发,对研究项目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性进行细致比较。4名擅长实证研究的受访专家在谈及研究设计时强调指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抽样策略、数据采集方式、资料分析方法、预期结果等核心要素都应一一论述清楚。其中,12号受访专家特别强调在描述研究方法时,需要体现针对性,具体说明使用什么方法解决哪个研究问题:

应具体说明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如果研究设计比较粗糙,没有明确说明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只是笼统地介绍研究使用某某方法,这种写法可以套用于任何一个实证研究,是无意义的。因此,需要具体说明什么方法解决哪一个研究问题,做到有针对性,也可绘制技术路线图,让专家一目了然。

(3)文献综述详实度

在文献切题的基础上,受访专家强调文献综述要对重要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争论焦点、存在问题等进行梳理和归纳,简单罗列文献是远远不够的。2名专家特别强调要对前期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前期研究的不足之处,找出研究空白,与前期研究对接。例如,14号受访专家这样说道: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的介绍,而是立足于前期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他们的贡献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然后,从前期研究的不足入手来论述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也是推进学术创新。否则,研究是什么呢?正因为前期研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新的课题研究能往前推进所属领域的研究。

好的文献综述应当包含“综”、“梳”、“述”、“评”,做到“综中有述”、“述中有评”。申请者须对前期研究以及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4)语言规范性

受访专家强调申请书填写应使用学术语言,做到简洁、准确和客观。然而,学术语言并不一定就是晦涩难懂。有10名受访专家认为,如果申请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将意思表达清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1号受访专家指出:

我通常会比较谁的语言更加细致、准确,谁的表达更具体。

4号受访专家说道:

首尾连贯,思路清楚,选词用句都很重要。

最后,专家还会对申请书的排版、文献格式、行款格式、错别字、标点等进行比较来判断申请者态度是否认真、严谨。例如,3号受访专家提到:

有的申请书内容乱七八糟,连做学问的基本格式要求都没搞清楚,这反映科研还没有起步,是不可能过的。

再如11号受访专家强调:

字体大小、行间距、全角半角也蛮重要……有些申请书很干净,就像看见一个干净的人,你会觉得很舒服……我会借此判断申请者做学问是不是很细致、认真、严谨。

盲审专家的评审态度

1.评审过程

虽然绝大多数受访专家采用三轮评审制,但他们的评审过程并不完全相同。8名专家采用“排除法”,按照自己的标准首先淘汰最不符合要求的申请书。3名通过“择优法”筛选出优质项目。2名使用“分类排除法”,按照项目的新颖度将其划分归入“高”、“中”、“低”组,然后逐个淘汰。1名使用“排序法”,根据质量对项目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2.“不十分熟悉”课题和研究方法的处理

有12名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查阅相关资料,把问题搞清楚,以防误判。他们也为自己在这一评审过程中学到新知识而感到高兴。至于研究方法,受访专家指出,有时课题申请者可能对自己采用的方法并不熟悉或者并不擅长,但研究方法无好坏之分,以解决研究问题为根本要务。7名专家倾向使用混合法,通过多维数据揭示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1名专家在谈及质化法时强调,如果社科基金项目只有一两个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够的。还有2名专家提及有的申请者对量化法存在错误认识,以为研究只要有了数字的装点就是量化法。

本文摘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策略与态度的访谈研究》一文,作者:文秋芳、林琳,《外语界》(2017年01期),转载授权请联系小橡木(ID:littleoaks)。

关于言爱基金,香港言爱基金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