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信贷数据引发多方分歧加息之靴何时落下

3月信贷数据引发多方分歧 加息之靴何时落下

3月信贷数据引发多方分歧 加息之靴何时落下 更新时间:2010-4-3 0:04:51   尽管当前物价整体处于可控范围,但灾害性气候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和超发货币的滞后效应或将在7月前后同时汇合,构成通货膨胀的巨大诱因。加息之箭何时开启,令整个资本市场都被笼罩在不确定性当中……  3月30日,央行召开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由于当前市场面临的负利率、通货膨胀和加息等问题,市场普遍预测此次会议将讨论现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政策是否会调整以及可能动用何种调整工具等议题。  尽管当前物价整体处于可控范围,但灾害性气候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和超发货币的滞后效应或将在七月前后同时汇合,构成通货膨胀的巨大诱因。  令市场关注的还有,央行货币委员会新增加了3位新成员――3位经济学家作为央行的新“智囊”,其观点主张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产生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们的态度、声音,亦成为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  当前市场关于货币政策下一步走向的传闻不绝于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加息等等,令整个资本市场都被笼罩在不确定性当中。  不过,3月份经济运行数据以及信贷投放情况仍将会是决定央行采取货币调整手段的关键因素。  超发货币滞后或成通胀诱因  央行3月31日发布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指出,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要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央行的讲话,并没有透露出太多新的信号。  对此,对外信托陈洪波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仍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信贷窗口指导为主,其主要目标仍是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防止过热和过冷。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称,央行公布的会议内容没有直接提及加息问题,是澄清了最近关于利率调整的猜测,传达了不要把目光盯在利率调整上的意思。  上个周末,市场传闻央行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事实上,公开市场却悄然承担起资金回笼的主要任务,净回笼资金量高达6020亿元,相当于上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所冻结的资金。  在度过了春节长假后,央行3月份骤然加大了公开市场回笼力度,单月回笼资金量高达13680亿元,创下最近两年来单月资金回笼最高纪录,在全额对冲当月到期资金后,净回笼资金量达到了6020亿元。如果以单次上调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计,相当于央行在3月上调了两次准备金率。  他分析说,在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如可能持续到4月中旬的西南五省份大面积干旱,不排除这一事件的演化将推高全国粮食、农副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进而推高CPI水平。  据研究,物价高点通常滞后于M1高点半年,今年1月份M1增速高达39%,将在7月前后对物价形成极大的压力,但在4月份这种影响可能还是局部地区或者部分商品,从结构性通胀到全面通胀还有一定的传导时滞。  对于加息,陈洪波认为取决于4个重要因素:CPI、各市场的利率变化情况以及央行对数量型工具的操控自由度和中美利差。  “春节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后为14.5%。历史上最高值为17.5%,存款准备金仍具有相当大的操作空间。另一个数量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也具备相当的流动性对冲能力。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两个数量型工具还具备较大的调节空间。”陈洪波说,加息时点或许并未如市场预期的那样来得早。  此外,美国目前仍维持低利率水平,中国如果贸然加息,中美利差扩大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理想的状态是在二季度末或三季度,中美同步加息。  3月信贷数据引发多方分歧  央行在本次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称,要“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信贷资金的相对均衡投放,促进全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的实现”。  这与去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例会相比,此次会议在信贷的均衡投放前加上了“相对”二字。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央行认为信贷投放还是要与实体经济需要、投放规律相适应,而非简单均衡,全年的信贷投放仍将是前高后低。  近期市场对3月份新增贷款数据的判断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在今年2月信贷达到7000亿元以后,市场预测人士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在监管层严厉的管控政策之下,3月贷款比7000亿元有大幅下降,甚至在4000亿元左右。另一派则认为,3月新增信贷仍呈脱缰之势,甚至有可能超过8000亿元。  政府计划今年全年新增信贷7.5万亿元,而今年前两个月,由于今年新增信贷目标是7.5万亿元,如果按照市场所传监管层期望的“3322”逐季信贷投放测算,一季度新增贷款为2.25万亿元。而前两个月新增贷款已经超过2万亿元,故3月份信贷规模仅剩0.15万亿元,3月份新增信贷可能仅为一两千亿元的规模。  但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权威人士日前透露,商业银行3月新增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前两周新增贷款投放近2000亿元,略高于上月同期。  数据显示,3月前两周,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已达900亿元左右,已超过2月全月778亿元的新增信贷投放量。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新增贷款均保持在300亿元上下。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日前出席瑞信亚洲投资论坛时称,预期中国3月份的贷款增长将进一步放缓。但分析人士据此推断,银行业3月新增贷款约在8000亿元至1万亿元。  事实上,银行在年初突击放贷的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从商业银行角度考虑,肯定希望“早投放,早受益”。按照近10年的信贷投放节奏来看,一季度的新增信贷增长一般会占到全年的40%左右。  “从量上看,出现一两千亿元的新增贷款几乎不可能,因为金融部门必须考虑到银行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郭田勇称,银行信贷投放既不提倡“畸形化”也不提倡机械化,去年信贷过快导致的畸形化是不合理的,同样的道理,今年也不能过于“机械化”。如果这样做的话,很有可能导致持续增长的经济领域出现异常情况。因此,不能说要严格地按照监管层制订的方案去做,关键是,要保证银行的投放能够充分地流入实体经济。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相对均衡是与去年相比,今年信贷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而且信贷投放要根据经济活动的展开情况以及实体需求,不能因为刻板地遵守所谓的“均衡”而违背经济规律,要允许各月份、季度的小幅波动。  货币政策调控须看时机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出席美洲开发银行年会时表示,如果能够确信经济复苏,那么部分特别的刺激措施可以逐步淡出。他强调,中国政府考虑退出实施的刺激政策的前提,是决策层需要看到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  周小川强调,宽松政策退出的前提是确信经济复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很多人担心当前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到了真正要退出的时候。  从目前全球利率环境看,利率逐步走高是整体趋势。美联储3月中旬的FOMC议息声明表示,美国仍将在长时间内维持目前的低利率状态;欧洲深陷债务危机且经济基本面较美国还要糟糕,决定了加息的时间还将比美国更晚;日本在进一步放松货币以振兴其金融体系。发达国家基本面的改善还将曲折缓慢,流动性全面收缩尚需一段时间。  作者:徐思佳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爱依瑞斯

爱依瑞斯售后

爱依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