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亿这类私募创造了历史

5000亿+!这类私募创造了历史

量化私募迎发展大年

管理规模超5000亿

今年以来,国内量化行业发展迅猛,多家量化私募机构规模破百亿,各类量化私募产品业绩可观。展望未来,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国内量化市场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

近期波动符合预期

整体业绩表现可观

整体来看,量化行业年内业绩表现可观,多数量化私募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对于近期量化产品大面积出现回撤,灵均投资表示,虽然近期市场急速的风格切换,导致超额短期相对难做,但并不影响长周期平稳行情下模型的超额能力。

文谛资产董事长周时和表示,随着年底流动性退潮和政策走向常态化,不同策略的业绩逐步出现分化是可预期的。弈倍投资总经理王上以及弈泰资产同样认为,今年各类量化私募产品大都表现优异,年底的波动仍在合理预期范围内。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算得上是量化策略的大年,但关于市场中性策略、指数增强策略以及CTA策略等几类量化私募产品年内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各家看法不一。

明汯投资表示,中性产品的收益主要受到量化选股的超额收益和对冲成本两方面的影响,超额收益随着市场有效性的提升会逐步下降。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对冲成本,由于今年打新收益较高,所以对冲成本相应提高,对中性产品的收益产生负担。

不过,九坤投资总经理王琛分析道,虽然期货基差对冲成本全年大部分时间仍然居高,但A股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市场波动也不小,有利于创造较好的超额收益。

对于指数增强策略而言,王琛表示,这一策略得益于中国政治经济面对疫情的韧性所带来的A股市场领跑全球的大环境,股票市场整体涨幅较高,再叠加全年的超额收益,业绩表现非常亮眼。

明汯投资指出,指数增强类产品的收益来源主要是标的指数收益和超额收益两部分,今年由于资金方面宽裕,市场上涨,所以指数增强类产品的整体收益较佳。同时,因诺资产投资总监徐书楠也认为,指数增强策略比阿尔法策略收益要高很多,因为长期来看指数是上涨的,并且阿尔法策略要承担额外的对冲成本。

CTA策略似乎并未受到年末的这波冲击,甚至部分产品收益表现创新高。明汯投资指出,今年由于疫情原因,欧美各国货币大幅宽松,刺激了大宗商品的涨价。王琛同样表示,市场得益于全年商品期货市场的高波动率,今年CTA策略尤其是中长期策略表现比前几年更好。

橙色印象指出,因为今年市场波动较大,除了春节后因为新冠疫情导致商品普遍出现重大跳水以外,之后多数商品其实是一路向上的,例如有色、农产品、黑色等都有一波可观的行情。此外,博普科技表示公司的产品受这波影响较小,无重大调整,同时博普旗下CTA净值持续在创新高。

量化市场发展迅猛

管理规模超5000亿

今年量化私募的发展迅猛,多家量化私募机构一越迈入百亿私募行列,目前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已超5000亿元,产品备案规模骤增。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年内共计发行量化策略私募产品4692只,较2019年同期发行的3350只,增幅40.06%。

对于当前国内量化私募基金规模的迅猛发展,灵均投资表示,今年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都有明显提升。这一方面是和2019年以来股票市场的上涨行情有关,另一方面与资管新规、产品净值化即将实施带来的国内资产管理的业态变化息息相关,投资者逐步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来打理,这对优质的基金管理人是非常好的信号。

王琛认为,内因是头部量化私募经过多年的团队建设和业绩积累,证明了具备较为稳定的获取超额收益能力;外因是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今年国内个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向二级市场转移,而量化产品业绩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对资金吸引力也较强。

大多受访人士认为,国内量化发展有很大潜力。

无量资本副总经理李德安表示,国内市场由于个人投资者占比高、市场交投活跃,量化机构通过数据挖掘市场无效性交易机会的可行性相比成熟市场更大。目前国内量化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快速向上的阶段,离容量的天花板还有较大的空间,未来行业一定会出现更多百亿级别的量化私募资管机构。

王上指出,国内投资者对量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有这种投资需求的客户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量化产品。同时,国内信托和银行一直在打破钢兑和更多的净值化管理,这都有利于量化私募的发展。

橙色印象表示,相对而言,量化投资的优势是盈利亏损的原因相较于主观更好分析,业绩方面的可信度会更高。当前市场有很多新的量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虽说有头部的一些量化私募机构,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量化市场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量化私募年底遭遇回撤

有望修复

今年业绩表现突出的量化私募,在年底却遇上回撤。数据显示,近一个月市场中性策略平均亏损0.66%,近六成产品收益为负,指数增强策略也跑输指数。私募认为其背后市场风格突然转换、负基差等是主要影响因素,但私募预判这种阶段性回撤不会持续太久,后续将修复。量化私募也在不断优化模型,适应市场的变化。

近一月市场中性策略平均亏损0.66%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已提交业绩数据的734只市场中性策略私募产品,其近一个月平均亏损为0.66%;其中,正收益产品为302只,占比仅为41.14%,这意味着近六成产品近一个月都是亏损的,这在以稳健著称的市场中性产品里很少见。另外,1369只股票量化产品近一个月收益率仅为1.72%,跑输指数。

无量资本副总经理李德安表示,近期量化行业遭遇今年最严重的回撤,原因主要是行情风格的快速切换,尤其是11月周期行业反转,前期受关注的医药、食品饮料等板块走势不佳,“量化策略为保证短期的流动性以及长期的收益性,不可避免会多配置一些前期流动性较好的个股和具有较高性价比的阿尔法因子,今年不管是中低频还是高频策略都会多配置高波动、高流动性的非周期股票。因此,当11月突然演变为低波动、低流动性因子起作用时,短期不适应性很难避免。”

灵均投资认为,首先,市场风格对阿尔法策略不利,一方面,阿尔法的价量模型在中小票上容易做出超额,模型倾向于在这些板块上长期超配,而近期大股票强中小股票弱,不利于其发挥;另一方面,近期周期、银行股表现强,而医药消费科技等表现不佳,风格明显切换,这对于擅长做风格趋势的机器学习模型来说也比较困难。其次,近期各类因子表现都较弱,超额不明显,叠加整体市场活跃度下降,算法、T+0等日内短线交易策略的收益也暂时趋缓。另外,近期打新收益下降,基差快速收敛,对冲产品受到额外影响。

北京金樟投研总监付饶称,回撤是因为受到市场风格切换的影响,量化机构风格大多偏向小盘,近期小盘股跑输大盘,对其造成冲击。此外,量化赛道拥挤,私募策略同质化严重,资金撤出时会有挤兑效应,导致集体回撤。

除了受市场风格的影响,还有基差的原因。明汯投资认为,11月市场上涨叠加部分打新基金清盘,基差开始收敛,以远月合约IC2103和IC2106合约为例,11月两个合约分别支付了1.6%和2.26%的对冲成本,年化水平已经达到19.2%和27%,远高于今年平均12%的对冲成本水平,说明中性产品开始提前支付后续正常需要支付的对冲成本。“11月基差收敛对中性产品的负向影响只是浮亏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亏损,因为对冲成本本来就是要支付的,只是先付还是后付而已。”

因诺资产投资总监徐书楠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10月、11月负基差影响都比较大,如果超额收益不够高,中性策略产品就会出现回撤;二是目前中性策略主流是用中证500指数对冲的,而11月中证500指数很强,跑赢500指数的股票少;三是近期量化策略扩张而市场流动性衰减。

有私募认为,量化规模扩张快也是影响因素。弈倍投资总经理王上表示,第一,今年上半年阿尔法策略好做,很多公司规模出现较大增长,很容易出现交易拥挤,导致集体回撤;第二,国内现在的数据源相对较少,导致大家很难做出比较有差异化的策略,大部分底层的阿尔法有一定相似度,所以容易一起回撤,且互相影响;第三,一年中部分时间不好做也正常,尤其每年年底,机构动作较多,容易导致很多特性不稳定。

弈泰资产也认为,500指数增强产品超额收益的回撤,可能是市场风格快速反转,同类产品拥挤踩踏,引发流动性缺失造成的。而中性对冲产品净值回撤,是由于超额收益回撤,此外,基差的快速回归影响也很大。

量化私募:短期回撤将修复

不少私募觉得,这次量化产品回撤是短期现象,比较正常,后续会恢复。

王琛表示,任何一类特定策略都会有其收益波动的阶段,过去几年也发生过,但很快回来了。一般风格敞口控制更严格或因子更多样和分散的私募,被特定场景影响而发生回撤的可能性会更小些。“近期回撤来自股市风格转换,短线因子占比较高的基金可能更愿意暴露风格风险,在利润高时多赚钱,但遇到回撤时也相应更大。据观察,这次并未出现因子大面积系统性失效的情况。”

文谛资产董事长周时和认为,目前主流量化策略均采用机器学习框架,对流动性依赖较高。近几年呈现的年初强势年尾弱势的季节性特征,在今年因为政策边际收紧得到进一步强化。“目前倾向于认为这是暂时现象,短期仍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方法论失效,但部分因子失效是常态。”

明汯投资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风格变化导致的超额回撤,一般在1~2个月内会有较大比例的修复,因为市场风格的变化往往是一次性的,量化模型也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自身的参数设置。

弈泰资产表示,对于偏中高频、依赖流动性的策略,考虑到市场流动性暂时难以改善,后续可能还会有较大压力,不过,对于不依赖流动性的中低频策略来说,这次回撤反而提供了较好的入场条件。

徐书楠坦言,仅从行情方面看,这种情况是不会持续的,因为行情是波动的,时好时坏很正常,今年也是如此。但中国市场的有效性在提高,以后无效波动会越来越小,长期来看,超额收益的确会越来越难做。

橙色印象表示,每个因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长时间周期看,因子失效属于正常现象,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组合管理框架来有效控制因子失效风险,取得长期收益。王上也认为,阿尔法回撤是大部分因子短期失效造成的,一般市场恢复正常以后绝大部分因子特性还在,但也会有部分因子失效。市场不断进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有效因子,也会有一些因子失效,这是量化机构要持续研究的原因。

量化私募看2021年:

机会不会太大 CTA策略成布局重点

中国基金报记者房佩燕

虽然近期个别策略业绩略有回撤,但2020年对于量化机构而言,无疑是“大年”:业绩和规模都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展望2021年,不少头部量化机构坦陈,机会将不如今年,但风险也不大;2021年将加大投研投入,以挖掘更多超额收益。具体到策略布局上,不少机构的产品线都加上了CTA策略。

预计机会、风险都不会太大

明汯投资认为,2021年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年份,不会有太大的机会,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量化选股策略和CTA策略均有一定的机会,只是需要投资人控制好预期,随着量化规模的提升以及市场的机构化进度的深入,量化超额收益水平一定是逐步下降的,2018年至2020年都是逐年降低的,所以,要有一个平常心。

弈倍投资总经理王上指出,明年是货币政策更加不稳定和清晰的一年,量化的发展速度应该依然很快,竞争也会非常激烈。

文谛资产董事长周时和也认为,2021年的交易机会不会像2020年充裕,但权益或商品市场也不会出现报复性的下跌,预计市场机会仍然存在,对于大部分量化私募可能是一个不好不坏的年份。

橙色印象则认为,无论市场波动如何,作为投资者都希望业绩能够保持稳定,由于今年在策略方面不断进步,所以公司对明年的收益预期更高。

CTA策略成布局重点

不少量化机构表示,CTA产品是2021年布局的重点。

明汯投资表示,2021年会重点布局300指数增强和CTA产品,目前沪深300成份股中量化的占比最低,且300模型要做出很好的超额收益是非常难的,所以,300增强的门槛较高,竞争较少,还是量化的蓝海。明汯今年加大了CTA方面的投研,对CTA各个维度的策略均做了重点提升,明年将推向市场。

橙色印象称,“当前投研重心还是会偏向于商品期货CTA。因为期货的杠杆是比较高的,多空双方交易都比较充分。虽然期货的品种相对来讲少一些,波动会相对大一点,但优势是整个的国内的金融市场,可以使用合法的且没有成本的杠杆,其实只剩下期货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去杠杆的环境下,我们通过充分地使用杠杆,在承担一定波动的前提下为投资人带来很高的收益,这在市场中是有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需求的。”

因诺资产投资总监徐书楠表示,长期主推两个产品线:一是高波动高收益的指数增强产品,适合对波动有一定承受能力、追求长期投资收益的投资者;二是低波动稳定收益的多策略产品,主要运行市场中性策略,敞口不超过20%,并可能配置CTA、套利等策略,适合波动承受能力较低、对收益预期不高的投资者。

灵均投资表示,目前最看好中证500指数增强策略,这类产品的目标是希望在一个较长的周期获取复利收益。再叠加目前中证500指数本身过往收益高、未来成长空间大和估值处于历史合理偏低位置的特征,指数本身就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

九坤投资总经理王琛表示,作为一家多策略量化基金,九坤投资的策略线比较齐全,明年会在各个方向继续深耕。在产品方面明年会尝试加入一些敞口,还会尝试做300的指增和中性产品。

也有不少机构表示,明年倾向为投资人定制产品。周时和称,未来产品的布局可能会更倾向于匹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如发行几只波动较大、收益更高的产品,同时,公司也在考虑尽快拓展海外标的。弈泰资产也称,将加强定制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给投资人量身打造符合自身需求特征的产品。

为此,量化机构也加大投研投入,积极招聘人才。灵均投资表示,明年预计投研投入2.5 亿,公司团队会增加至180人左右,其中投研人员增加至130~140人。王琛也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推出针对应届生的“梧桐计划”,以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和户籍资源向最顶级的优秀毕业生倾斜,打造更加深厚的投研和技术团队,此外,招募在海外对冲基金和在国内基本面领域有一定成熟经验的人才,增加策略的分散度,持续扩大管理能力。

影像仪器ogp

光学影像

光学影像测量仪

三维光学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