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忆在书里过夏天

《山居杂忆》:在书里过夏天

《山居杂忆》:在书里过夏天  张冰  《红楼梦》之后,续书层出不穷,更有人发愿写出自己家族的又一部红楼。立夏日,我百无聊赖,脑洞大开:倘若薛宝钗垂垂老矣之际,提笔作一部回忆录,会是什么模样?读到高诵芬女士和儿子徐家祯合著的《山居杂忆》,忽然想,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高诵芬的娘家是杭州世家,据说曾经半个杭州城的产业都是属于高家的,因此有高半城的说法。高女士回忆结婚时置办嫁妆,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家祖上开了一家铜锡器店,叫高广泰,我母亲就去那儿定做了许多铜、锡器,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邢岫烟的当票进了薛家的当铺,宝钗打趣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于是越发觉得,只有富家大户的女儿,才能这么举重若轻吧。  十四岁,高诵芬订婚,按杭州风俗,娘家要准备桂花糖。一般人家的桂花糖有红黄两色,高家的桂花糖自己制作,有六种颜色。其做法之精致繁复令人咋舌,真可媲美传说中的冷香丸了。桂花糖前后做了四年,余下的直到二十年后被小孩发现,吃起来仍然津津有味。  书里写,按江南旧时风俗,立夏这日要吃乌糯米饭、咸蛋和苋菜,用大秤称人体重。我生活在百年后的杭城,只能在朋友圈里转发几张三联节气图,对这逝去的生活真是说不出来的羡慕。然而过去的节物风光有多丰满,回过头来自己的生活就有多干瘪。过端午,吃粽子怕胃疼,买香囊怕堵车。至于断桥,一到小长假,真就是被挤断的节奏。  那么,与其出门看人海,还是在书里过夏天吧。许多年前的杭州,夏天的活动以落夜湖为最高潮,但高潮也是落幕,游完西湖,夏天就结束了:湖里到处有人在放荷花灯,满湖红烛照得湖光闪闪。飘来飘去的荷花灯映在水面,水上一盏,水底一盏,使人迷迷蒙蒙、恍恍惚惚。看久了,小孩只觉睡眼朦胧,快要睡去。这时,只听见大人在喊:快吃西瓜!只好勉强睁开眼来。……此时大人连忙将西瓜放进小孩嘴中。吃了冷冰冰、甜蜜蜜的西瓜,瞌睡顿醒,睡意也就全无了。今年初夏,杭城到处大兴土木,西湖上也扎起脚手架,《杭州旧时风俗》三篇,读之令人有出尘之想。  高诵芬和丈夫徐定勘的结合是门当户对的旧式婚姻。男方先来提亲,高父借喝茶相看姑爷,双方交换照片后订婚。结婚当天,新郎悄悄问新娘:吃力吗?新娘答:不吃力,谢谢!两人躺在床上,累,而且窘。随便聊聊,天已黎明。二人婚前未曾见面,却白头到老。结婚当天才开始的恋爱,不像后人揣度的那么耸人听闻,却别有一番趣味。  说到《红楼梦》擅长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山居杂忆》里也一样不少。高、徐两家的长辈大都宽厚,充满智慧。姑嫂关系是大家族里最难处的关系之一,高父的做法是姑娘要先嫁,哥哥要后娶,这样姑嫂间就会客客气气。这是洞悉人情世故后做出的决断。高诵芬果然先于大哥结婚,姑嫂间一直和睦。  《山居杂忆》一路写得琐琐碎碎,我们平头百姓读来,那世家大族的衣食住行,也足够惊心动魄了。我承认,见惯了网络上现实里横冲直撞的真假土豪,高家的世家风范真是值得称道。小孩不能穿绸,不能吃太好,以免折福。所有仆从里,看重正直的那些,招寒素的姑娘来帮忙洗衣,主人给钱最多。私塾黄先生脾气怪,怀疑主人家给吃剩米饭,那主人就干脆每次都让少爷和先生一起吃饭,表示一视同仁的意思。七十八岁的高诵芬怀人记事,常常不经意间说一句我们也不去点穿,记得照顾别人的自尊心,不论它是否过分。对他人留有余地,对自己留有盼望,借用《百鸟朝凤》的导演吴天明老先生的话说,这是温情,也是善良。  抚今追昔,作者难免感慨,现在,连保姆都不如过去的本分。这话,是身份的凸显,也带点做惯了主人的傲慢。对抄家的记忆构成了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许是类似文章见得太多,读到此处,我多少有些兴味索然。市面上常见的民国控诉腔,打扫了前面的氤氲诗意和温柔敦厚。倒是书的前半段写到陈妈时,有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印象:六十年代,曾经的女佣陈妈还时常来看高诵芬夫妇,但此时高家也已落败,只好给了她两毛钱。高诵芬送她到后门口,她回头眼泪汪汪地说:小姐,你要想开点,比如你本来就生在苦人家。  本书副题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出版商的心思不难猜到,无非是以大家闺秀的名号来迎合时下读者的民国想象。那些民国往事,经过文艺界孜孜不倦地反复渲染,倒真的并不如烟了。甚至,简直要被重塑成黄金时代。在网上浏览这本书的评论,你会发现那些对民国范儿大加赞赏的读者,全都以为自己穿越回民国定然是个最后的贵族,而决不可能是陈妈。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视剧《欢乐颂》有那么多拥趸了,每一个嫌贫爱富的观众,大约都认定自己能踏上新富人的宝座,一路凯歌。  整部《山居杂忆》,都是从一个有德行的主人的角度来看这百年沧桑的。陈妈的最后赠言,不经意间露出了高半城以外的一点眼光。虽然没有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那般浓墨重彩,但多少为大家闺秀之外那个并非生来富足的世界,补上了淡淡的一笔。

ogp影像仪

光学影像测量仪公司

仪测量仪